2018年3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0期(总第315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张金刚
《教育导报》2018年第20期(总第3157期) 导报四版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没有一丝丝防备,当清代袁枚这首仅有20字的小诗,在《经典咏流传》中与悠扬婉转的流行民谣音乐相遇,竟迸发出如此璀璨的花火:一夜之间从300年的孤独沉睡中醒来,轰轰烈烈地“刷屏”朋友圈。

我之所以瞬间爱上,是因为歌曲背后支教老师与山区孩子的动人故事,让我回想起自己20年前在深山教书的点滴过往,回想起我一步步边教边学参加自学考试的逐梦历程,特别是梁俊那句“我也是山里来的,也不是最帅的一个;不要小看了自己”,让我感同身受,瞬间泪目。

苔,百度词典这样注释: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打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苔是相当熟悉的。在老院、在墙角、在树洞、在石缝、在草丛,那些低至泥土、丛簇翠绿的微小植物,从不打眼,只有被踩踏、铲除、忽略的份儿,更不知它也开花;即使后来接触文学,对苔也仅是停留在“应怜屐齿印苍苔”“池上碧苔三四点”“苔痕上阶绿”的清幽雅趣层面,并未作深入体悟。

直至《苔》真如“苔”一般,走出尘封的典籍,走红于世,成为众人口中曲、笔下诗、情之属,被人熟识、灿然开放之时,我才真正了解了《苔》与“苔”引人共鸣、励人心志的境况与意旨。

苔,生在阴暗处、卑微处,不引人注目,不被人喝彩;但从不自惭形秽,不顾影自怜,仍执著地释放青春、静寞开放、笑对世界。这是何等的自信、自强与自爱!“白日不到处”“苔花如米小”,是客观,也是事实,是不可逆转的初始设定;“青春恰自来”“也学牡丹开”,是骄傲,也是谦虚,是不可企及的生命风采。

《苔》歌咏的是“苔”,不也正是歌咏的我们自己吗?

我,出生贫寒,自卑相随,但一直坚信“只有努力,才有出路”的道理,勤奋刻苦地读书、脚踏实地地工作、坚持不懈地写作,一步步拥有了知识、做出了成绩、赢得了尊重。虽仍是低至尘埃的普通人,却足可以昂首挺胸、自信满满、把握人生。

其实,如“苔”般生活在周遭的人,转身可见。无数奔走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的快递员,用疲累和隐忍为我们打理着日常,却无人知晓他们的名姓。无数攀爬在脚手架、奋战在砖泥堆里的农民工,用黝黑的身板、粗糙的大手撑起了城市的繁华。无数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志愿者,用拳拳爱心、默默付出擦亮了农村蔚蓝的天空。还有无数清洁工、服务员、军人、警察、出租车司机……无数为梦想、为生活不息奋斗的普通人,犹如电影片尾飞速滚动的职员表一般,似一颗星装点星空,似一滴水融入江海,似一棵树成就森林……

苔,虽小,却因其可促进土壤生成,成为自然界的拓荒者;因其独特的生活习性,成为土壤酸碱度的指示植物;还可保土蓄水,做燃料、做草药……小植物也有大作用、大境界,小人物也有大格局、大气场。时代不仅仅需要天之骄子,更需要凡夫俗子;不仅仅依靠高大乔木,更需要平凡草根。

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好运眷顾,即便我们感受不到“白日”,终身“如米小”,也要有尊严地绽放“青春”,让人生拥有出彩的能力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