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4期(总第316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将阅读落到实处
■周隆文
《教育导报》2018年第24期(总第3161期) 导报三版

网络时代,阅读形式、途径变得越发宽广,但也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热闹游戏,变得不会读书,青少年的读书现状让人担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动力,习惯是核心。

一、内外融通,有效阅读名著经典

阅读是一个不断消化积累的过程。课文大都文质兼美,要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听多读、多记多背。背诵课文,分层要求,不设上限,各尽所能,多多益善。

传统文化、名著经典,课标推荐必读篇目,教材导读具体细化。不少专家、名师也在极力推荐其他名篇佳作,用来丰富补充课内外阅读。这解决了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怎样读,如何读,让阅读真正落在实处,才是关键。能静下心来,熟悉文本,至少看完一遍,了解故事梗概,理清基本内容,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能做简单旁批,摘抄精华语段,写出读书笔记,是阅读的较高层次。一些课文后面练习也罗列了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篇目,可以指点学生灵活有效去阅读文本,但绝不要选择忽略。

教师要起好带头作用。预先熟悉文本,了解主要内容、写法,才可能引领学生阅读。如《骆驼祥子》,至少要弄清祥子与车的关系,三起三落,特别是祥子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祥子烈日暴雨下拉车”等经典章节。又如《傅雷家书》,课本要求选择性阅读。除教材编写章节,教师要精选打印其他章节,指导阅读。,让课堂兴致保持延伸课外。至于选择粗读、略读还是精读,由文本决定。

教学是一门学问,简练而不简单。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每册六个单元24篇课文,较过去节约3周课时。教学一篇课文,老师要点到为止。注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修辞、写法、作用等方面赏析重点词句、段落的能力,还要学会旁批;熟读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讨论课后练习,不必对文本做过多繁琐细致解剖;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二、重读名篇佳作,反复温习体验

名篇佳作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接触儿歌,小学学习简单诗文,中学阅读大量诗文,背诵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然而真正转化为自己所有的却很有限。除了现实需要,这与语文教学各阶段缺少内在联系,未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体系有关。

诗词美文,不要等到一个阶段即将结束,才来总复习,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平时教学就要一面继续新课,一面回头望月。如学习李白、杜甫的诗,一定要让学生搜集整理已学过的这些诗人的作品,时不时拿来读读背背、说说写写,随时检测。再如学习朱自清散文,小学的《匆匆》《梅雨潭》,初中的《春》《背影》,高中《绿》《荷塘月色》等,每新学一篇,就把已学过的重读一遍,而不只是知道篇名而已。

经典诗文当时背诵练习了,如果不及时温习,也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许多诗文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当时不一定理解,但经过一定生活阅历后再来阅读,就可能理解。而一些美文大概要用一生来阅读,才可能懂得。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养成重读名篇佳作,反复温习体验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利用录音、视频等多媒体,利用微信、 QQ等网络,多渠道展示诗词美文的巨大魅力,声色俱佳,图文并茂,直观欣赏。新课时听读观看,跟复习或几年后再次品尝,感觉是不一样的。

另外,同类现代文、文言文要重视比较对照阅读,这也是语文试题的变革趋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巩固,进而培养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江县普兴镇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