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7期(总第316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春意课堂
■曾艳
《教育导报》2018年第27期(总第3164期) 导报三版

这是使用部编教材的第四学期,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选编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散文、童话、伟人故事。细研教材,通晓编者这样编排的理由是从古到今,从童话到现实,人们对春天的美好都是赞叹的。如何让孩子们爱上这个单元,真正实现“一课一得”,达到随课微写有效?我努力思索并尝试,尽量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享受这个春天带来的温暖。

结合“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指导思想,我首先让孩子们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快速浏览,思考这个单元的主题。阅读量大,迁移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发现了“春天”这一主题。看来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类似主题阅读的教学,对孩子们提炼主题的这一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既然进入了主题,便直接迈进了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村居》《咏柳》。教学《村居》一诗,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仅围绕解决一个问题:“这首诗以哪些事物来表现春天?”孩子们兴致勃勃,找到“草长”“莺飞”“杨柳”“儿童放纸鸢”。对于“儿童放纸鸢”,孩子们的画面感很强,因为他们有亲身体验,于是“纸鸢”乃“风筝”的问题迎刃而解。关于“草长”“莺飞”,大多孩子是知道小草绿了,鸟儿们自由自在在天空飞翔,看起来还是不难。可“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孩子们要具体说出那种情境,就显得有些困难了。幸好一个孩子抓住了“醉”,开心地说,杨柳“醉”了,东摇西晃。同学们因为她的可爱回答响起热烈掌声,我也乐了,为这个孩子丰富的想象送去了赞赏的笑容和掌声。马上有孩子提出疑问:“杨柳怎么会像醉了呢?”我让孩子们望向窗外的那丛竹林,看着随风轻摇的竹叶,这个孩子恍然大悟,开心地大吼道:“是春风吹得柳条东摇西摆的!”其他孩子纷纷以掌声表示赞同。这节课我没有机会当主角,因为我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成了这堂课的主人,他们能够联系生活学语文,取决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大量阅读所带来的迁移储备。这种放手的畅意,是满满的春意。

教学《咏柳》时,我让孩子们与《村居》进行比较。孩子们都知道这两首诗同为描写春天的诗,细细比较,他们发现了《村居》是用多种事物来表现春天的美,而《咏柳》却以柳树为代表呈现出春光的美好。以前我的教学没有关注贺知章写这首诗时的观察角度,因为“随课微写”这一新课题的渗入,让我有了想收获观察方法的冲动。于是,我放手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学习,请孩子们选择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局部到整体”,说出理由。孩子们选择了从整体到局部,理由是由一棵树到树上的枝条再到细叶。这种由一首古诗所推敲出的表达方式隐含的观察方法,在“随课微写”上的作用应该是很大的。为将这种观察方法更好地传递给孩子们,我尝试着让他们观察校内的一种事物,由整体到局部。没想到,这尝试带给孩子们的是诸多惊喜,他们发现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适用于人、建筑物、植物、动物。……还有关键的,要看整体是从远处看,而局部则是很近处。一下子,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也渗透进来了,孩子们获得的是惊喜,我犹如脱掉冬季的厚装迎来春日的暖阳,收获的是丢掉硬灌式后的轻松。

轻松的课堂教学,总是让人着迷的。学习《找春天》时,让孩子们初读课文,体会作者心情怎样。孩子们快速浏览完课文,很快用上“愉快”一词。就以“愉快”作为基调,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作者“愉快”的地方。刘楚萱最先找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理由是“小草探出头”给人感觉很可爱。多好的理由,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送给她掌声。掌声促使其他孩子踊跃发言,于是,“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4组句子依次被找出来,更有孩子发现4句话句式、标点相似。有这些抓重点词及标点的阅读方法的渗透,对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是极有效果的。

结合课题“随课微写”及课后要求,请孩子们口头表述这样的句子。孩子们的思维是开阔的,想象是丰富的。诸如:“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是春天的发夹吧?”“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燕子,那是春天的孩子吧?”“被春雷惊醒的冬眠小动物们,是春天的宠物吧?”“田野里盛开的金黄的油菜花,是春天的衣服吧?”……精彩的发言,灵动的课堂,让我如沐春风,沉醉于无边的“春景”。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庐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