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7期(总第316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四川工商学院实施“四百”帮扶工程助彝区脱贫
《教育导报》2018年第27期(总第3164期) 导报二版
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和底线任务。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如何更好地履行自身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脱贫攻坚,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力量,是摆在当前重要的政治课题和政治任务。

四川工商学院是一所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地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校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使命,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扶贫攻坚战略部署,主动担当,率先作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签订精准扶贫协议,实施对口帮扶。

盐源县作为彝区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学院定点帮扶的棉桠乡塘泥湾村是贫困最突出、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艰巨的深度贫困村。学院通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制订帮扶方案,充分利用高校人才、科技、智力、学科和社会资源等优势,以“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为指导思想,以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科教支援为抓手,大力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观念扶贫和产业扶贫,实施“四百”帮扶工程,着力提升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

选派百名师生下乡帮扶

开展驻村帮扶。学院成立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和帮扶办公室,任命创新创业中心执行主任潘复超为帮扶办公室主任,选派图书馆流通服务部主任程波到盐源县棉桠乡塘泥湾村脱产驻村帮扶,落实前期扶贫专项经费50万元。

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有序组织百名师生志愿者到盐源县开展支教支农、法制宣传、禁毒防艾、一村一幼、感恩教育、计划生育、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捐款捐物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盐源县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开展实践、调研等活动,推动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帮扶意识,让学生直接投身地方扶贫攻坚、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

开展“一村一品”产业培育。组织建筑学院师生到塘泥湾村测绘并制作村落地图;组织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师生到塘泥湾村制作广告、标语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学院专家、教授免费为塘泥湾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塘泥湾村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组织学院科研人员对塘泥湾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矛盾问题等开展专题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培训百名地方科教骨干

立足盐源县社会经济发展,尤其针对棉桠乡实际,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技术技能、农村电商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计划开展基层村干部培训30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30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人、农户技能培训50人。

开展百个贫困学生“结对子”帮学

充分发挥学院资源优势,遴选百名党政干部和教师,与盐源县百名中小学贫困学生“结对子”,以思想引导、心理咨询和学业辅导为重点,经常与贫困学生沟通交流,开展招生宣传、升学指导等帮学和关爱活动。对学院盐源籍的本专科学生,安排党政干部进行重点关注,并在资助政策上予以倾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帮助地方取得百万元社会经济效益

发挥学院电商专业、科技、人才、校地合作等资源优势,围绕盐源县苹果、花椒、核桃、马铃薯、畜禽养殖等农业资源优势,示范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苹果优质高产和病虫防治技术、核桃、花椒优质高产和加工利用技术、家禽家畜疫情防治技术、荞麦、燕麦新品种绿色有机高产栽培技术6项脱贫致富项目。通过六大项目的有效推广,帮助塘泥湾村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取得百万元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川工商学院始终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载体,采取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治穷与治愚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施“四百帮扶工程”,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彝区扶贫之路,在提升彝区脱贫致富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院整体转型发展。

(潘复超 罗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