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8期(总第316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南交大30门跨学科课程火爆上线
用课程点燃学生、点燃老师
■本报记者 陈志敏
《教育导报》2018年第28期(总第3165期) 导报二版

《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上,老师采用机器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后期团队合作编程完成自主创作打下基础。

《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中国志怪小说与网络文》、自行车旅行之道》……这学期,西南交通大学一次性推出了30门跨学科课程,这些看起来很标题党”的课程迅速火爆,几分钟内就被学生抢完了。

新奇有趣、融合不同学科、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和过程性评价是这些跨学科课程的特点,也是吸引点,不仅吸引着学生投入到一种特别的学习体验之中,更吸引了老师们以此为一个支点,主动进行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

点燃学生

不为考试而学习,只为问题和创新

“当机器人第一次动起来时,‘虚伪’的我假装淡定,其实我的心里已经放起了小礼花,这种体验是不能从我喜爱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的文章中得到的。……”西南交大学生董芳菲选了跨学科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后,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和理科生们一起制作、完善一个机器人的经历,让她这个满脑子历史政治的文科生有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这门课融合了体育、电气、机械、力学和机械5个不同学科,课堂设在健身房、抱石馆、武术馆等各种场合,采取体验式、研究型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对乒乓球发球机进行解构并优化。

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最终做出一个关于运动的产品。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大家拿出的作品五花八门,让人眼前一亮:速度耐力肌肉提升拉力器、脚踝锻炼按压板、仰卧起坐运动辅助器,还有的小组拿出了运动商业计划、研发了攀岩 APP。

这令授课老师宋爱玲感到惊喜,这门从零开始的课程,让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出来。有学生说,原来,把有创意的想法变成实物并不难啊。

记者了解到,这些跨学科课程多以项目制的方式推进教学,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注重过程性评价,每门课都有一套特定的评价体系。

据西南交大教务处处长郝莉介绍,目前推出的30门跨学科课程主要涉及交通工程创新、哲学智慧、生态环境、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情怀等方面。每门课程有2—4名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参与,打破学科壁垒,教师协同创新,在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的帮助组织下进行头脑风暴设计,产生出跨学科课程的构思。

“跨学科课程就是要转变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观念,不设置条条框框,不为考试得分而学习,通过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跨学科的整合思维和多学科学术研究能力创造新知识,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该校教务处教学研究与创新咨询专家范怡红教授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课程不仅跨了专业,还跨出了学校。《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一课的教师李君介绍,参与设计这门课的除了学校创客中心和设计学院的老师,还有来自英特尔的工程师以及创客社区的老师们,更多校外资源正在助力学校的本科教学创新。

点燃教师

在跨学科协作中寻变、提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跨学科课程的想法源于该校在2015年4月举行的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时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的范怡红被邀请到校,主持了题为“如何利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坊,其中有一项活动:模拟设计一门课。在问大家是想基于大学科还是跨学科来设计这门课时,“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选择了跨学科。”

后来,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的共同推动下,7位研修班老师承担了4门首批跨学科课程开发。试点之后,学生反响很好。

犹如燎原的星星之火,参与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教师越来越多,现在已超过100余名。跨学科课程也已连续开设了5个学期,目前建设成跨学科课程42门,涉及全校60余个专业,已有千余名本科生选课。

郝莉认为,这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呼唤着教师进行思维转变和方法更新,跨学科课程带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深度碰撞和融合,为教师个体带来了寻变的可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他们在提升自我的同时,给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变化。

王洋和石金丽是一对夫妻,同为西南交大的老师。两人在日本旅游时,看见当地一所小学的墙上贴着“温故而知新”的标语,他们深受触动,“中国优秀的文化在异国他乡传承,我们自己是否将它很好地继承发扬了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共同设计开发了《“玩转”中华传统文化》一课,和学生一起缝沙包、学蜀绣、唱川剧、舞龙舞狮……通过一个个体验度强的项目“点燃”学生,激发学习乐趣,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内容,使优秀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幸福心理学教师雷鸣则关注了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学习。“不少孩子经历了中学的‘刷题’式学习,到了大学,不知道该如何自主、独立地学习。”雷鸣与学生交流后发现,问题出在思维上。他找来数学、英语、物理专业的老师,一起设计出《思维训练与学习方法进阶》课程,从实际出发,和学生一同研究适合大学学习的思维方法。

宋爱玲每每提到最初做跨学科课程时,总是眼睛发亮,“我的心之火被点燃了。”沉入教学,研究课程,看到学生的潜力和成长,这群老师称之为职业幸福感。雷鸣说,这也是回归自身教育理想的一种方式。

“真实的问题没有学科限制。”郝莉说,跨学科课程还将不断增加新的模块,学校将在这一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增加课程容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跨学科课程以及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