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8期(总第316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梁繁荣:手执火炬 照亮千年针灸传承路
《教育导报》2018年第28期(总第3165期) 导报二版
人物名片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针灸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医馆内,梁繁荣正带着研究生坐诊,面对患者,他嘘寒问暖,望闻问切;面对学生,他谆谆教诲,亲身示范。34年来,梁繁荣培养出了数百名硕博士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育人为本,感召杏林后辈

出生于湖南农村的梁繁荣自幼就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地区物资匮乏,药品稀缺,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的针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使梁繁荣深受触动,在改变命运的1977年,他毅然报考了当时还十分冷门的中医专业,潜心攻读。从赤脚医生到大学教授再到首席科学家,一步步走来,梁繁荣与中医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国家教学名师,梁繁荣执掌教鞭三十余年。即使任大学校长期间,他也尽量挤出时间重回讲台,开设讲座、分享心得。每学期,他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从未落下。

他总说,学校的一切都要以育人为本,这是大学的使命,更是中医针灸未来的希望。梁繁荣的感召力总是如影相随:由他主编的《针灸学》等教材已成每届学生手中的经典,多次再版也供不应求;由他录制的教学视频不但被学生争相点击观看,也成为不少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必修课;由他指导的博士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欲成事,先成人”是梁繁荣的口头禅。2012年,当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50万元奖金时,他将所得奖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并面向全校设立了30万元的奖学金,以鼓励杏林后辈投身科研事业。“这份有着特殊意义的奖金应该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设立奖学金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这项事业中来,共同传承和发展好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代表。这是我作为教师的使命,也是我对毕生梦想最好的注脚。”

潜心研究,为针灸疗效正名

2005年,德国科学家以针灸治疗偏头痛为例的研究结果,将针灸推到了风口浪尖,其结论“中医传统针灸取穴治疗与非穴位治疗临床价值相当”引起巨大轰动。该结果意味着针灸经络穴位被质疑和否定,这无疑推翻了针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冲击了针灸的科学地位。

经络究竟是何物?针灸临床作用到底是确有疗效还是心理安慰?面对来势汹涌的质疑浪潮,梁繁荣没有丝毫犹豫和顾虑,他坚持认为,“中医针灸经过中华民族数以千年的运用,一定有着科学的内涵和基础,每一位中医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梁繁荣毅然向“穴位是否具有疗效特异性”这一关键问题发出挑战。曾有人好心劝告,这一针灸学术界的坚冰不知已让多少前贤大家摔了跟头,何必以卵击石?也有人戴着有色眼镜冷嘲热讽,为他预言若干年后徒劳无功身败名裂的宿命。

然而,埋头苦干是最有力的回击。经过艰苦卓绝的研究,他率领团队为证实针灸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提供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和生物学基础研究证据,向国内外针灸学术界交出了一份答卷。

以身作则,引领科研不停步

和年轻人在一起,梁繁荣觉得自己更有活力,也更有干劲。他潜心培养研究团队,甘为人梯,给予中青年教师更多的锻炼机会,将他们推向更大的舞台。他还大力提携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的针灸科研学术梯队建设,任劳任怨,全心付出。

在学生眼中,梁繁荣既是严师也是慈父。工作中的他“不讲情面”,容不得半点糊弄,他要求问题不过夜、寒暑不停步。正是他严谨钻研的态度,激发出大家的潜能。

学生们谈道:“我们有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才将材料发给老师,没想到第二天一起床,就看到老师的批注和修改已经返回来了。哦,原来他昨天晚上加班到更晚。”

但生活中的梁繁荣更像是一位知心长者,任何工作中的困扰、生活中的迷茫都能在他这里得到真知灼见的解答。了解到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雪中送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08年,正当研究进行到关键时刻,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大灾面前,实验没有一刻停止。团队中不少人的老家就在灾区,但安顿好家事后,大家又赶回实验室继续工作。梁繁荣说:“当时交通和通讯中断,同志们索性吃住在实验室,在余震中继续工作。”那一年,实验进展超出了预期。如今,整个团队在针灸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针灸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础。

“时不我待。”梁繁荣说,“希望有一天,中国人能自己把中医针灸这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运用现代的科学语言讲清楚,道明白,让世人信服。使中医针灸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这是千年针灸继承和创新的梦想,也是我们中华后裔的责任与使命。”(赵凌 李享 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