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8期(总第316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任得福 脱贫记
■本报记者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8年第28期(总第3165期) 导报一版

阳春三月,江油市龙凤镇岐山村64岁的任得福一大早就下地忙活起来,他要种下市教体文广局给他送来的50株猕猴桃树苗。擦汗的间隙,任得福笑呵呵地伸手将记者目光引向阳光下亮丽的新居、自家屋后40多箱蜜蜂和树下觅食的30多只土鸡。

几年前的任得福,可没有这样的精气神。2013年,在外打工的任得福和妻子回到江油老家,因自家房屋在地震中垮塌,借住在村里以前的保管室。任得福用全部积蓄购买了良种鸡苗,期望能挣钱把房子修起来,结果却因为技术欠缺和市场因素,将几万块钱全部亏损。面对经常生病的妻子和在外打工、尚未结婚的儿女,任得福只能唉声叹气,一蹶不振。

2014年,在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的号角声中,任得福所在的岐山村作为江油市77个贫困村之一,成为江油市教体文广局精准扶贫的结对帮扶村。任得福成为该村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户之一。

“他们不仅带来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还给我们带来了自力更生的知识和法子。”任得福清晰地记得,江油市教体文广局领导每次来家里走访的情景,他们对致贫的原因“问诊把脉”,对脱贫的路径精心规划。

该市教体文广局常驻岐山村的帮扶干部——两任第一书记刘丹和付小亮,更是把任得福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老任的儿女一年才回来一两回,这两个年轻人三天两头都来看他,还帮他干活儿,就像自家孩子一样。”一位路过的村民说。

2015年,江油市教体文广局为任得福做出的第一项脱贫规划开始实施,就是从办公经费里挤出2万元,为他家修建新居。在新居修建的工地上,刘丹铲起了第一锹土;新居落成之日,市教体文广局领导送来了新家具。在江油市精准扶贫“三建五改”资金帮助下,新居的道路、庭院、厨卫等也焕然一新。

房子建好了,第一书记又忙着为已经年逾花甲的任得福寻找产业发展。经过多方取经,他们决定让任得福发展适合当地气候、风险较小的养蜂产业,联系购买蜂王、蜂巢群、蜂箱,调查当地蜜源,请来养蜂专家现场指导、联系蜂蜜销售都成了第一书记亲力亲为的第一要务。

不到半年,任得福在他们的帮助下,收获了第一桶品质优良的蜂蜜,第一年收入一万多元。“今年,蜜蜂分箱后,规模将达到100多箱,按每箱两季采蜜收入400元计算,一年下来光养蜂这一项的收入就能有4万元。”任得福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土上计算起来。

任得福还告诉记者,他对当初养鸡失败有些不甘心。经过教体文广局联系农业院校的培训,他重新养起了下蛋土鸡,第一书记还为他和村民们搭建起网络销售渠道,几十只土鸡产出的土鸡蛋也成为他贴补家用的财源。

这个春天,位于江油南部深丘地区的岐山村已经退出贫困村。距任得福家不远的绵九高速工地上机器轰鸣,这里,不久以后将建起一座占地300多亩的开放式服务区。服务区旁,第一书记招商引资来的大型农业产业园区也完成规划,即将动工。

任得福说起未来很兴奋:“我要在院子周围种满各种果树、栽上好看的花,游客们来了,赏花、喝蜂蜜水、吃我家养的土鸡,我还要给他们好好讲一下,我是如何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