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2期(总第316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每个生命都有放光的地方”
■实习生 陈智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8年第32期(总第3169期) 导报一版

漆艳与学生沟通,指导他们缝纫。(何文鑫摄)

舒松(化名)熟练地将线穿过细小的孔洞,再绕过栓柱,拿到针头。针织机响起,布匹在他的手中像鱼儿一样自由穿梭。

若不是与老师偶尔的手语交流,根本看不出来他们与一般职业学校学生有何差别。在安岳县特殊教育学校缝纫室内,舒松和十多名同学,在教师漆艳的引导下,快速地操作着缝纫机,缝制被套。这样的课,每周有两节。

舒松是安岳特校八年级聋生班学生,刚到学校时,他不太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漆艳说,他识字很少,表达能力弱,在课上又坐不住。

2014年,从逼仄的老校区搬迁到占地15亩的新校区后,安岳特校可以容纳更多特殊孩子。15个功能室陆续完成,舒松和131名同学可以在律动室、3D打印室、音乐室等房间内活动,拓展自己的兴趣。安岳县为此先后投入了约3500万元。

学生来自全县69个乡镇,家里经济条件都比较紧张,而且家长和孩子还得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便于照顾和管理,一至九年级学生全部住校。舒松和同学们不用负担住宿费,连盖的棉絮,每人每年5套校服,也是学校想办法找企业赞助的。学校标准化星级食堂免费提供鸡蛋、馒头、肉食和蔬菜,每名学生上午还可以领一盒牛奶。

让校长李书成操心的是孩子们的出路。在这里,有专业老师的细心呵护和陪伴,有玩伴,有康复训练,但学生大多数毕业后需要独立生活。

学校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开辟了一块空地,让老师分组带领孩子们学习种植。春夏秋冬4个季节,种植不同的时令蔬菜,老师做好记录,编成校本课程,培养这些乡村孩子熟知农事的能力。

培智班的学生则学习如何穿衣、吃饭,以及简单的烹饪。学校为聋生规划了初中以后的学业,尽力帮助他们去往更高的平台。2015年,有9名学生毕业,其中7名通过“3+2”模式考上乐山师范学院。2017年,13名毕业生全部考入乐山师院。

对于那些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学校则与一些企业签约,让有能力者毕业后可以初步就业。一位老师开心地说,有的学生现在工资比她还高。

“要通过赋能的方式,让残疾学生也有自尊,而不是一味地怜悯。”李书成介绍,学生们的舞蹈《花开的声音》《生命之花》先后上过央视和全省的大型艺术活动,“每个生命都有放光的地方。”

刚开始上缝纫课时,漆艳根据舒松的情况,时常鼓励他,把他的作品拿来展示。在文化成绩上没有自信的舒松,渐渐找到自己擅长的一块领域。他反复练习穿针引线,压直线,常常比其他同学多付出几倍的时间。

现在,舒松成了班里缝制最快的巧匠。全校300多套被套全是他和同学们上学期赶制出来的。

舒松说,他毕业后想进当地的工厂工作,这样就能和妈妈待在一起,为她分担辛劳。尽管他有些害羞,但我们还是通过他的手势和老师的翻译,感受到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