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2期(总第316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口语交际课:儿童视角激活表达欲望
■本报记者 胡敏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32期(总第3169期) 导报三版
这个学年,部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口语交际课成为一个独立课型,释放了国家层面对口语交际重视的信号。教材的修改既是核心素养总体要求在教材、课程中的落实,背后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形势的判断,未来社会更需要那些懂交际、会表达的孩子。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口语交际教学需要秉承什么理念?本期,记者走进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从这所优质学校取经。

李琴鼓励学生自信、流利地表达。

新教材最大亮点:口语交际地位提升

近日的一次送教活动现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李琴给剑阁县小剑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课。整堂课学生不用翻开书本,只需要将目光聚焦在周边的人——老师和同学身上。平时“说小话”都要偷偷摸摸的学生,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说话,并且整节课李琴都鼓励学生们自信地、流利地表达,还教他们如何看场合、看对象,让表达更得体、更有效。

去年9月,部编版教材刚投入使用,成都市锦江区就与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一起,成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研究”项目组,专题研究新教材如何使用。作为项目组成员,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老师们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口语交际”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什么说对口语交际的重视前所未有?李琴梳理了历年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版本,对于口语交际的要求变化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2000年,首次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不仅是名词术语的更换,而是课程功能重新定位的标志;第二次是2011年,对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有细微调整,将“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改为“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增加“运用口头语言”对口语交际的目的性指向更加明确;而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沟通交往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适应,新的部编版教材中,口语交际课首次成为了独立的课程,并且仅一年级上册就有4个课时。而在此前的教材版本中,口语交际仅在综合活动课中占据一小部分,老师往往几句话带过。如今,成师附小将口语交际课作为专题研究课程,集体研究课程如何创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经过反复打磨,确保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敢说、想说、会说。

“说出你的想法”背后是综合思维能力

设立专门的课程,对孩子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很有必要。李琴说,阅读课有特定的阅读文章,作文课也有主题材料,学生都是围绕某个话题在探讨,只有口语交际课上,学生把注意点聚焦到自己该怎样说话,并且在老师适当点拨之后,大把的时间留给学生体验,这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以前,学生只要认真倾听、表达自己意见,乐于交流、愿意沟通,就属于会口语交际了;如今,李琴认为要落实部编版教材的要求,学生的能力要高出一大截,不仅愿意说、能够说,还要懂得用多大声音、如何看场合、看对象这些礼仪,以及遇到麻烦怎么解决的技巧,“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更有序列、有层次”。

“口语交际是指向实用层面的教育,许多人学了语文以后不会成为作家,但他一定要和人说话。”李琴认为,口语交际课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实用性、实践性是第一位的。在“用多大声音”这堂口语课上,李琴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在电影院、办公室、教室等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说话方式应该有什么不同。为了让体验更真实,她还带来了电话,学生体验打电话时应该怎样说话。一堂课,全班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了,跟老师说话,跟同桌对话,小组交谈,这是一堂不需要看书的课,也是一堂学生畅所欲言的课。

“口语交际不仅是说话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李琴认为,平常我们以为孩子能听懂、愿意说就是懂得口语交际,现在,这种观念应该改变了。要能说、会说、说好、说得别人愿意听,喜欢听,背后需要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口语交际课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进来。

李琴还发现一个现象,情商高的孩子往往口语交际中表现更好,说话时,他们更能换位思考。而“情商不突出的孩子其实更需要口语交际课”,李琴说,虽然这类孩子看起来在课堂上不是那么活跃,但只要老师设计的情境足够多、足够有趣,总有他们感兴趣、能参与的内容,而每一次参与就为他积累了口语交际的经验,而且高情商的孩子的表现也能够让他们获得方法的积累。虽然一开始是理性认识上的,但很可能未来他能够用上。

“四个重视”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不同于其他课型,口语交际课对学生的参与度、对口语交际情境的依赖度非常高,是否能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决定一堂课的成败。经过半年多的教研,反复磨课,李琴发现,是否能用儿童视角来设计课程直接决定课堂效果。如何让口语交际课在儿童看来是有趣的,愿意自发参与?李琴总结了“四个重视”。

重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刺激度高的口语交际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交际兴趣,才能使学生想说、敢说、乐说。李琴认为,好的口语交际课要让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贯穿始终。通过教材情境再现、生活情境模拟以及师生、生生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自然、真实、多元的交际环境。

重情趣。不管是仿真的生活场景,还是编写的儿歌,都要符合相应年龄儿童的学习心理需要,情感的依托和审美的取向。口语交际课从一年级起步,学生年龄较小,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让他们喜欢上口语交际,在积极参与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人际交往素养。

重交互。对话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师生、同桌、小组、自由对话交替进行,在不同场景中,学生还可以扮演医生、病人、老师、学生、商场售货员、顾客等等多种角色,在课堂设计时植入多样的对话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多元、多向的交互。不管是师生间,还是生生间,打破“我说你听”“我说你记”“我说你做”的局面,让话语信息在交往的各方中“走来回”。交际一方的话语传递出来,被接纳、被理解,被重新组织后再被传递,在交际各方中多次循环往复,表达信息在交际交往中形成交织的信息网。

重参与。口语交际课要面向全体,不能成为优等生的专利。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同桌互动、小组合作,还要进行全班展示等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了,就会有感受、有反馈、有评价,教师设计时还要注意给学生分享和评价的机会。

李琴还补充到,家长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上,有不可取代的角色优势。口语交际训练,学校的优势在于老师引导专业,对学生的反馈能及时评价和引导,并且有大量同龄人。而这些不能取代真实生活中不同场景、不同对象口语交际的实际运用。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去菜市场讨价还价、到商场购物,甚至与小区朋友商量玩什么、怎么玩,等等,都是口语交际的实际运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还可以联合家长,让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放手让孩子去沟通,给予一些方法指导,并及时跟老师反馈孩子的变化和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