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3期(总第317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黑洞里突围的希望
——读《刺杀骑兵团长》
■米丽宏
《教育导报》2018年第33期(总第3170期) 导报四版

作为文艺少女,我曾在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舞!舞!舞!》等小资味的作品里,奢侈地挥洒青春。他用文字营造的空茫、伤感,让人在奔波间隙,呼吸到一点孤寂、怅惘的气息。

但当我步入中年,年龄和阅历渐渐增厚,再沉浸于他营造的边缘”地带,便觉得多少与这世界有一点疏离;好在,又相继读了《奇鸟行状录》《1 Q84》,从中触摸到他对社会和战争的一些反思。

女人对战争之类的字眼与抒写,总是排斥的;然而,过了将近半百的人生,总是委曲求全,深感精神缺钙导致的缠夹不清的苦恼,便决意换换阅读的口味;所以,看到村上《刺杀骑兵团长》的新书讯,便毅然下单买入。

可以说,刺、杀、骑兵、团长,每一个词语,都是我不喜欢的字眼,铁血、暴力、在作品中,这是一部画作的名称。这部出自著名画家雨田具彦的作品,被藏匿于他位于乡间山顶的私宅。多年以后,被借居在此的“我”无意中发现。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画作,带来了一系列奇异事件。画中被刺杀的骑士团长和旁观者长面人等,一一复活,出现在“我”面前。

故事从一位没有名气的画家打开,结婚6周年纪念日前,“我”的妻子柚突然提出自己已有外遇,要求离婚。备受打击之下,“我”独自离家,开车在外游荡了一个半月,应好友雨田政彦之邀,住进小田原郊外山间其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期待通过环境的改变调整心情。

90多岁的雨田具彦是日本著名的画家,性格极孤僻。在被送养老院之前,他一直在这间画室作画,远离家人,连他的儿子也不愿意来画室。一个午夜,这个静寂的山间楼房,响起了奇异的铃声;“我”鼓起勇气战战兢兢走向响铃的房间,然而空空如也。这时,画作上的主人公“骑兵团长”出现了。他“一无体温,二无重量”,自我介绍说是“理念”,喜欢“扑朔迷离的夜阑时分”,就在那段时间“形体化”,其余都是无形理念,随处休憩。

作者以拟人化的理念、隐喻和双重隐喻,夜半铃声与古庙洞口、神秘邻居免色涉与绘画班女学生秋川真理惠,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灵异的多元世界。……

在纷纷开岔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老画家,曾置身于德国吞并奥地利的纳粹时期,在战争中留下了难以平复的情感和肉体创伤;而他的弟弟,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则在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中出现,他被要求以极其残忍的方式砍杀中国俘虏,退役后,受到战争心理创伤而自杀。

作品中“弟弟”的经历因涉及到南京大屠杀,并且发出了“10万和40万有什么区别”,直言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事件遇害人数上的争论,是一种偷梁换柱的狡辩;因此这部新作在日本,引起了右翼势力的激烈反应,并发起了抵制村上春树的运动。

但就作品本身而言,村上没有控诉,没有呼吁,而是将其放到“德奥合并”“水晶之夜”“卢沟桥事变”一系列暴力事件当中,反思战争、暴力与人性之恶。他用锋利如针尖儿一样的笔层层挑明:我们所见到的,往往只是暴力摧毁所及之处的表象,而真正的伤害,是无法定义和碰触的;那些为了让暴力合理化,正当化而产生的人心畸变,以及忘却暴力、淡化暴力以至于暴力以另一种面孔出现,这才是人类最可怕的永恒的黑洞。

对于人生而言,这部作品,似乎有着更多的期许,中产阶级要摆脱生存焦虑,也需有勇气“不断潜入自我内部,潜入意识洞穴的底部中,进而获得升华的力量”(日本作家中岛京子语);作品中,那幅血腥画作让“我”日趋衰竭的创作冲动,被重新激发,人生也面临着另一个走向。

大到社会层面,小到个人层面,也许,都需要这样一种勇气和力量,才能有助于突围黑洞的希望产生、壮大,最后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