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3期(总第317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
——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唐玖江
《教育导报》2018年第33期(总第3170期) 导报四版

随着近年通识教育 (GeneralEducation)在我国大学的兴起,高等教育要强化通识教育如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指出:“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然而,现实中的通识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重读诞生于70多年前的通识教育经典名著《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才发现原来我们遇到的问题美国也遇到过,并且早就被思考透彻了。

这本书原名《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发表于1945年,是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任命该校12名在各自专业领域享有声望的专家教授组织专门委员会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的报告,是针对中学和学院的通识教育问题所提出的质询和探索,“呈现了对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

本书针对美国当时的教育现状,系统阐述了通识教育理论,并分别就中学、哈佛学院、社会开展通识教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内容博大精深,对教育的方方面面均有所论述。本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培育人的基本智能,简言之,就是要培育人的理性思考能力,这些能力赋予人内在的价值。教育的首要意义是自我教育,而学校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自我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 the wholeman),其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某种特定的职业或技艺、同时又掌握作为自由人和公民的普遍技艺的专家。

本书指出,通识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人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本书强调,通识教育不应该被认为是一套具体的必读书目,或者规定好的一系列课程,而应该是对于知识和思想的某些目标的关注。通识课程必须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又不能太抽象深奥,它必须充满热情地、不断地用感性的素材(例如电影、演唱、戏剧)直接吸引学生,感染他们的思想。当然,绝不能忽略阅读和讨论。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教育通过分科,过早进行了割裂的艰深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更重要的通识教育。本书就警告我们,在中小学,“系统地或广泛地学习经常会抑制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增强他的好奇心或引导他自觉地持续下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往往更重要。因为学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并非人人都会上普高、读大学,我们却要使“两群兴趣不一样的年轻人从教育过程中获得对社会基本一致的和有约束力的理解”,即我们常说的增强社会凝聚力。

在本书看来,专业教育指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它通过某些具体任务武装人们,因而更具有竞争性,看起来也更直接地通向世俗的成功。但专业主义加强了社会的离心力。通识教育则可以被比做一棵树的树干,专业教师是树枝。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在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方面将人们团结起来。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我国倡导的全面发展殊途同归。通识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达到最低标准,为成为一个“整全的人”打下共同而全面的基础。当前高考改革下的选课走班即将全面铺开,学生生涯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通识教育的价值就显而易见。“通识教育不仅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足够的根基,而且还为学生充分发展其专业潜质提供了环境。”

其实,通识教育虽不学专深知识,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换言之,学会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掌握超越具体学科和职业的素质能力往往更重要,尤其是在如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正如本书所言,“随着经济进步速度的加快,技术的更新也在加速。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训练,在他准备工作之时或者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变得不再有用。”一旦进入工作岗位,更接近于通识教育的品质就开始起作用,“并且工作越重要,这些品质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健全合理的通识教育的希望就在于,教师自身要接受通识性的教育。”在应试思维依然普遍存在的中国,实施好通识教育还任重道远。受挑战最大的恐怕还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最终只有知识的火花和对知识的献身精神才能点燃学生心目中智慧的火苗。因此,任何事情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心灵和精神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