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5期(总第317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为中非合作补上教育“短板”
■本报记者 胡敏
面向未来的教育(三)《教育导报》2018年第35期(总第3172期) 导报三版
今年春晚,反映中非人民友好关系的小品《同喜同乐》备受关注,中非合作硕果累累为人津津乐道。中非关系什么样?面对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在推动国际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等方面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第二次学术年会上,在非洲工作十余年的企业家赵可、第一个由中国青年在非洲成立的关注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中南屋”的创始人黄泓翔分享了他们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中非教育交流的展望。

中非关系已进入第三阶段

在十几年的工作中,赵可从东非、西非到南非,走过了中非各个阶段合作的热点国家。从各个层面来看,中国因为在过去六七十年对非洲持续的关注和各方面的合作,对非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在索马里等地,赵可至今仍能看到一些老一辈的索马里人在佩戴毛主席像章。

在赵可看来,中非关系如今迎来了新的机遇。过去70年,中非关系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努力支持非洲各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对非洲各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物质和人力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从经济上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力支持。非洲国家独立自主之后,我们继续给予经济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国计民生的恢复和发展。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之后,随着双方经济实力的崛起,中国寻求一种更加平衡和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进一步加深中非经济合作。

像赵可这样的企业家正是看好中非经济的未来,将青春抛洒在这片热土上。十几年来,赵可也一直在思考,中非合作的未来在哪里?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他在教育上看到了前景。长期以来,与非洲的合作集中在经济领域,帮助非洲人民建造了更好的家园,但始终在文化上有隔膜。要消除这层隔膜,赵可认为还应考虑文化的交流。其中,最急需的就是教育输出。

赵可发现,现在非洲很多国家非常钦佩我们在过去取得的成绩,我们给他们推广各种经验,但很少有人推广教育方面的经验。“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这么好的经济成就,不就是我们教育的产品带出来的吗?”赵可认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非洲国家要发展,首要的也应该是通过优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国际视野≠发达国家视野

2011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黄泓翔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深造。在哥大,黄泓翔重新认识了“国际视野”这个词,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由于学的国际关系专业,黄泓翔也到肯尼亚、海地等各个国家做项目,这时,他才发现身边的同学非常有国际视野,很长一段时间,他有一种无法融入的感觉。他这才明白,在国内大家谈论国际视野时,往往谈论的是发达国家,且仅有一些简单的概念,涉及到深入的话题也讨论不下去。

2013年,黄泓翔到非洲参加一个大学为期三个月的调研项目,在南非、纳米比亚等地做野生动物保护的调查。凭借中非人民良好的关系,黄泓翔顺利地获得很多一手资料,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他久久不能平静,此后他变成了野生动物保护的活动家。

黄泓翔认为,这是“改变了人生轨迹”的一件事,从此以后,他对非洲人民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开始研究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一年后,黄泓翔在肯尼亚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青年在非洲成立的关注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中南屋”,为中国青年提供走进非洲等地的培训、游学、志愿者、实习机会,帮助中国人融入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世界,立志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教育输出”让我们成为世界的中国

“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青年人大有可为。”黄泓翔认为,全世界尤其是非洲等地,很多现象都与中国人有关。中南屋主要关注商业、学术、野保公益三大话题,近几年,他们很多公益性质的项目:野生动物保护,带中国的学生参与非洲当地NGO的工作,帮助当地人安装太阳能灯,减少自然环境对农田的破坏,减少人与动物的冲突;做非洲女性赋权项目,带着中国学生帮他们做一个女性救援中心;帮助他们把传统的手工品卖到中国来,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当地社区的各种问题。

近几年,中南屋已经送三百多万中国学生参加游学。黄泓翔看到了走出去对中国青年学生的意义,“功利一点来说,你出去了对以后选好学校和专业是有帮助的。”黄泓翔说,你来到非洲,不一定能改变非洲,但非洲肯定会改变你。

Annie是一个有抱负的高中生,通过中南屋做了一个中国走出去的调研,借此进了一个很好的学院。这并不是这个故事的结束,最近,她又回到了非洲,因为她到美国以后发现很多关注中非关系的项目,有了此前的经历,她申请这些项目非常容易,于是,她前不久回到了非洲,又在加拿大做了另一个项目。“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走出去能够扩展视野,提升自我,以及找到人生意义。”黄泓翔说。

而这也正是赵可想要倡导的东西。赵可在非洲看到很多欧美学校、甚至是名校到非洲招生,却很少看到国内的高校有这种意识。大学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赵可认为,大学应吸收这些与中国有密切交往国家的学生来接受我们的影响,接受我们的教育,在他们学成时,不管回不回去,他们都能把我们的文化往回传播。

我们的一些学生流行游学,美国、澳洲,甚至到南极洲游学,赵可在非洲工作了多年,很少见到我们的学生到非洲游学,而相反的,欧美的一些著名学校的学生,在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期间会定期到非洲调研,或者以志工,或者以志愿者的方式去游学。中国要成为世界的中国,势必需要一帮精英人才,一帮在国际上成为领袖的人才,去传播中国的文化。

“我们将来需要的不仅仅是金融巨子,不仅仅是顶尖的科研人才,我们同时也需要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志愿者、无国界医生,因为我们有前者这些精英能给我们国家带来利益,有后者这些精英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尊重。”赵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