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5期(总第317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最好的教育是“爱”
■胡长平
教育叙事《教育导报》2018年第35期(总第3172期) 导报三版

“最好的老师,并不是传授知识最多的教师,而是最热爱自己学生的老师。”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就是“爱”。我们应该像父母一样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于班级中常见的“小刺头”,我们应该弄清原因,逐渐疏导,帮助他成长,而不是通过惩罚将自己置于他的对立面。

班级中有个叫小腾(化名)的孩子,在我接手这个班的教学之前,就对他的聪明和顽劣有所耳闻。学期一开始,他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那天,我正郑重地向学生提出新学期要求,话音刚落,教室一角便传出“啪啪”的伴奏声。循着声音,我注意到了他。他正歪着头,看着别处,手里悠闲地按着圆珠笔。“这位同学,请你把笔……”“咔嚓”,没等我说完,他竟把笔一折两段。同学们都惊呆了,我也愣住了,像这样的孩子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位同学一定是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希望你能换个方式发泄情绪。这样多浪费呀!”我没有发火,因为我知道在没有真正了解他时,不宜和他做“正面接触”。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他,他似乎也在故意和我对着干,作业一次也不完成,值日一次也不到场,上课经常吹口哨,完全一个“刺头”。我试图和他促膝长谈,但没等我开口,他就充满敌意地说:“想讨好我,没门!”

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变成这样?我进行了一次秘密家访,了解到小腾父母进城打工后,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忙于生计,只偶尔回家。因为倍受冷落,这个孩子渐渐将自己封闭,用满身的“刺儿”保护自己,远离他人。当一个人被爱“隔离”,他的心灵怎能健康?“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关爱,他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于是,我做通了小腾父母的工作,每周末都带孩子玩玩,让孩子感受到幸福。

家访后的第一个礼拜,小腾脸上有了笑容。我电话询问他的父母,原来周末父母带他去了游乐园。看在眼里,我喜在心里。父母对小腾的关爱,已经悄悄地打开了他的心结。但我知道,老师的关爱是让他真正融入群体的金钥匙。于是,我趁热打铁,对他采取了“亲善”政策。

“小腾,帮老师一个忙吧?”每天,我都会找个机会请他帮忙,比如课后帮我拿拿东西。第一次请他帮忙时,他满脸疑惑、犹豫,但最终他接受了我的请求。之后,我再请他帮忙,他总是欣然接受,乐此不疲。在与他的亲密接触中,我感觉他做事是很用心的,总是想方设法让我满意。当然,感谢、表扬的话我总是毫不吝啬地送给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小腾渐渐上了“套”,我说的话他爱听了,以前的种种坏习惯也减少了许多。

其实回头想想,“刺头”学生多数是有个性的学生,你急,他不急。所以,教师就要静下心来,认真揣摩他们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渴望得到什么,用我们细腻的关爱、巧妙的方法,“套”住他们的心。“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对他们多一分宽容和尊重,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身上的“刺儿”会慢慢变软。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不要企图用某些断然的、闪电式的、异乎寻常的措施,一下子把孩子心里结成的冰块融化掉。离开自我教育,心灵的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真正理想的教育就在于,要让孩子心里的冰块逐渐融化,让孩子的心自己亮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希贤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