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6期(总第317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同题异构:从“求同存异”到“存同求异”
■廖晓军
《教育导报》2018年第36期(总第3173期) 导报三版

同题异构是目前区域教研一种比较常用的教研模式,有力地推动区域教研不断向前发展。

所谓同题异构,是针对同一教研课题,由不同教师执教,因执教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理念、展示不同的教学艺术、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目前,因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的不断萎缩,特别是在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的农村中小学,区域教研“同题异构”上课就演变成了“同题异构”备课,即:学区内同级同科教师在教研活动前集体备课、说课、讨论,在每位教师谈自己的认识和构思之后,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由其中一位教师形成统一的教案。通常是紧扣课本内容要点,抓重点、破难点,寻求最佳的、最能让学生懂的教学方法,这是集思广益、求同存异,是教学技能的选择和优化,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

这种求同存异,是在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中,寻找到一个被共同认可的教法,这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此过程中舍弃了许多想法、做法、方法,只取其一,重视“同”,保留“异”,不能达成一致的部分则各自保留下来。这里,我们不能否认没有被选中的教法和做法,更不应该丢弃这些或许还是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这种意义上讲,求同存异式的同题异构在不经意中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至少也可以说是一种忽略。在同题异构中讲究或一味追求“求同存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老师思维的发散,思想的迸发,思路的宽广。

但在市一级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同题异构”又是另一番景象:不同的教师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的诠释和演绎。这可谓“存同求异”,保留的是易于被达成共识的东西、环节、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求异,即追求个性化、多样性、独特性,是异彩纷呈、亮点各异,强调老师教学艺术的个性张扬,遵循的是教无定法。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内容只是一些素材。教师根据师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和整合,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模式。

这个“异”于不同教师站在不同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从而做出的多角度诠释,视野阔狭有异,视角高低有别,视点多寡不同,甚至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差异”就会产生好奇、出现问题、形成争执,引发出思维的冲突,思想的碰撞,思路的迥异。此时老师们带着问题参与,在同伴的启发下就有可能触类旁通,寻求到更好的教法。同时因看到别人的异而逐渐改变自己,则会让我们从竞争对手逐渐换位为合作伙伴,从个人行为逐渐演变为多维互动,从浅尝辄止逐渐转变为深思熟虑,从肤浅研究逐渐升级为精雕细琢,从任务型备课逐渐转型为学习型教研。

可见,同题异构从“求同存异”到“存同求异”的变化,绝不是教研方式的简单转变,而是教研理念的迭代与创新。

(作者单位:四川省井研县研经镇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