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8期(总第317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没有冷暴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特级教师王友强谈“教育行为冷暴力”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18年第38期(总第3175期) 导报三版
“你天生就不是读书的,你真笨!”

“你再不遵守纪律,把你的家长叫来!”

“神经病!”

“我要报告学校开除你。”

…………

这些话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教师在被学生气得口不择言的时候,类似的语言往往脱口而出。在特级教师王友强的眼中,这些都属于教育行为的“冷暴力”。他认为,没有冷暴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校园里的欺凌现象是由教育行为冷暴力组成或引起的。防控校园欺凌现象,必须对教育行为冷暴力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防控。

日前,由王友强主研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防控策略》课题获得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报记者对王友强进行了专访。

记者:什么是教育行为冷暴力?主要特征是哪些?

王友强:我们首次提出了教育行为冷暴力”的概念,并界定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相互有意或无意地不理性、不公平对待,致使对方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现象。

有人提出“教育冷暴力”概念,我们研究后认为,教育本身不产生冷暴力,教育冷暴力实质是教育行为不当才产生暴力,所以用教育行为冷暴力表述更为准确。

冷暴力的实施往往是通过轻慢、羞辱、挖苦、孤立、恐吓、排斥、痛骂、藐视等不公平对待的方式,威胁着对方的基本心理需求,造成其心理创伤并潜在而长期地影响自己和对方的心理健康,这是既伤己也伤人的恶劣行为。

教育行为冷暴力的主要特征是没有肢体接触,施暴者是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网络、制度行为等途径和方式,使受暴者心理受到侵犯或伤害,并且冷暴力也可能发展成热暴力,导致肢体伤害或财产损失。教育行为冷暴力伤害的结果虽是心理伤害,但也可能发展导致肢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失。

记者:当前我国中小学对教育行为冷暴力有何认识?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王友强:我们的参研教师自己对教育行为的冷暴力认识都有一个逐渐深刻的过程。

有一个教师在案例分析中讲,她检查学生的作业,发现一个学生连相当简单的基础题都没有做完。课堂上,她很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太懒了,作业多次不做完,太不像话!下课不许玩,必须把作业补完,否则请家长来学校。

下课后,事情太多,这位教师没空再找孩子沟通。没想到,孩子回家后非常难过,不吃饭,情绪反应很激烈,甚至说不想活了,家长赶紧打电话问老师情况。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位老师及时和家长沟通,第二天又和孩子沟通,并对孩子表示歉意,表示以后会多私下交流,也希望孩子改掉不完成作业的毛病,事情才得以平息。

这位教师后怕不已,她想起孩子从学校回家后服药自杀或跳楼的那些新闻。她认识到,酿成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确实是因为教育中的冷暴力行为,哪怕是一句严厉的批评或者长期的漠视,都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严重的侵害和伤害,直接或间接酿成悲剧。

我们把冷暴力的行为分为四类:

第一,教育言语行为冷暴力。教育言语行为冷暴力是专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运用不恰当言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嘲笑等,使学生受到心理伤害。师生、生生间,也有对其身心发展具有伤害性话语的消极语言行为。包括利用讽刺挖苦、贬损歧视、负向预测、消极对比、斥责谩骂和侮辱诽谤等对对方产生消极作用的直接言语行为。

第二,教育肢体语言行为冷暴力。就是选择负面态度、利用肢体语言和不良行动暗示的表达方式,给个人或集体施加心理压力、危害心理健康的教育行为举动。比如教师把成绩不好的学生安排到后排,或者长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无视学生的存在的行为。

第三,教育制度行为冷暴力。由学校或者班级正式规定的、推行的,使一部分师生群体持续遭受普遍的、规范化的不公平对待的制度行为,导致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

第四,教育网络行为冷暴力。在学校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的非理性表达方式,采取诽谤、污蔑、骚扰等手段介入现实学校教育活动中,对虚拟社会以及现实社会中与之对应的个人或集体施加压力、造成负面影响、形成威胁的一系列行为。比如在网上发帖谩骂师生等行为。

记者:教育行为冷暴力应如何有效防控?

王友强:我们必须认识教育行为冷暴力以及它的危害。特别要落实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教育行为冷暴力的制度。建议成立预防教育行为冷暴力工作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副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老师组成,办公室设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小组要让教职工、学生和家长了解什么是教育行为冷暴力及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危害;调查教育行为冷暴力在学校的表现形式及其活动规律,提前预防和控制;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教育行为冷暴力进行科学处置,尽可能减少师生的心理伤害;对因为已发生的教育行为冷暴力而造成后果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让这些师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还可以出台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防范,制定《教师禁忌用语清单》等。

我们更建议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层面防控。在教师方面,教师专业的优良行为在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地积累丰富,形成了一种文化。正是教师集体共建的“师人为学,范世为行”的教师行为文化,才能形成“润心范行,共襄合育”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引领着学生的行为文化。一所学校教师集体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健康良好的文化现象,如冷暴力这样的教育不当行为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王友强,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校长、成都市名师工作室王友强工作室领衔人,先后编著《班主任工作艺术》《中等职业教育思考与探索》《贫困地区建综合中学研究》《木铎朝夕》,从2011年至今研究教育行为冷暴力,2016年著《教育行为冷暴力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