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8期(总第317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为生源发愁到因材施教,乐至县吴仲良中学推行分层教学
师生充满信心,在逆境中突围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实习生 陈智
《教育导报》2018年第38期(总第3175期) 导报二版
初入县城高中,来自农村的黄灵想要努力学习,改变家境贫寒的窘境。然而,事与愿违,她根本听不懂英语老师在说什么。

“因为小学没学过,初中学英语时就很吃力,从来没听懂过。”黄灵说。

黄灵所在的乐至县吴仲良中学,每年招收1000余名新生,多数学生来自乡镇,基础差,底子薄,跟不上教学进度。师生双方都逐渐失去耐性和信心,陷入困境,希望有所改变。

为了实现逆境中的突围,2015年开始,吴仲良中学探索分层适度教学。学校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教学目标、难易程度和方式方法都不同。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的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为什么推行?

学生底子差,上课听不懂

“校长,认真学还不是搞不懂嘛,我老老实实做题还不如考试时乱蒙考得多。”2014年,抓高三教学时,一个学生的话竟让校长刘仕兵无力反驳。

吴仲良中学是乐至县仅有的两所高中之一,招生时,乐至中学招走了绝大多数“尖子生”,还有部分学生到市里或成都、绵阳等地上学。生源入口上,该校学生底子差,厌学严重,缺乏自信。

入学后,学生多数听不懂高中课程,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莫栎琪发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很少,即便是原本学校的初中生也有不少考不及格,更不说乡镇来的学生了。

“乡镇学校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老师是现学现教,学生学习时间也短,底子薄是在所难免的。”莫栎琪说,与初中英语相比,高中更强调词汇的派生与词根的掌握。

初中还欠着账,却又要面对高中的大量新课,黄灵十分紧张。班主任柳丹发现,黄灵有时做作业手脚都在发抖。

老师也很无奈。“学生底子差,怎么可能几节课就听懂嘛。”一位老师打趣说,自己也愁教学。

为了打破这种长期存在的困境,2014年,学校开始筹划实施分层适度教学。隔年,正式在新一届高中生中推行,尝试对学生分类,实行走班制。

“追求适度教学,抑制过度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刘仕兵说,这成了当时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走出逆境?

分班适度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学校选定几个班,进行英语走班制教学改革。

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务处主任李玉军介绍,本着自愿原则,学生觉得可以跟上高中进度的就去其他班上课,跟不上的就留在原班级,先补落下的初中英语。

整整一年,黄灵都在重学初中的内容。她不敢说出来,害怕发音出错,被笑话。即使原本在该校念初中的肖钰,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一开口就觉得不好意思。”

莫栎琪需要从基本的字母和词汇入手。课上,老师时常给学生打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鼓励他们大声说出来。教师不再一味强调分数,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未来人生发展的角度引导他们。

吴仲良中学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要给学生5—10分钟时间,让其自学和讨论。黄灵和肖钰所在的班级有两位男同学,相互激励,课上课下抽背单词。有了氛围,两位男同学现在都能考100分左右了。

该班班主任柳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理科班上的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发声”,练得多了,发音也就准了。

每晚的晚自习,柳丹都让有意愿的学生可以找她练习英语,也可在她面前背诵。教化学的柳丹,自己的课上同样不时穿插补习初中的内容,帮助学生跨过衔接的坎。学校还请毕业考上大学的学生回来交流,谈英语的重要性,传授学习方法。

黄灵家境贫寒,养父患病,生活压力大。她时常找班主任柳丹聊天和练习英语,柳丹心疼这个孝顺和努力的孩子,陪着她,安慰她。“难关一起渡,只要有了气氛,他们想学了自然就会用力。”柳丹说。

对于高中部分的学习内容,学校也根据学情做了调整。从高二开始,试点班的英语教材,难的部分被删除,教辅和习题也删减了难度。考试也有别于其他班级,难度需要适应70%以上学生的能力,重在夯实基础,避免“超限负效应”。

是否造成新的差距?

学生学习状态和成绩均有大幅改善

这种分班教学模式,是否会导致成绩靠前学生与学困生差距愈来愈大,甚至造成歧视,出现“马太效应”?

副校长罗凯兵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改革,不改就得继续维持原样,师生都希望改变现状。为了保险起见,学校仅仅是在上述4个班级试点。从学校提供的监测数据上看,以莫栎琪所教的班为例,全班英语成绩平均分逐渐追上年级平均分。到了高三,已经超过年级平均分几分。

黄灵每周都会充实自己的词汇量,练基础听力,做题由易到难。“基础扎实了,再学高中的内容,就能跟着老师走了,即便是复杂的语法。”黄灵笑着说。

肖钰觉得,老师讲初中的知识,不仅只是重复,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要有自信。等高二时,她用掌握的学习法来学习,感觉轻松多了。

学校也为那些仍然学不进、坐不住的学生谋划出路。从2014年开始,学校每年下半年举办科创大赛,为那些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搭建平台。苏诚刚入学时,英语只认得全26个字母。但他喜欢捣鼓技术发明,老师便鼓励他多钻研。

去年,苏诚在全国性科创大赛中获奖。他的创意——可穿戴导盲仪器——将视觉转换成触觉,帮助盲人更好地感知世界。目前,他正在想办法做出来,准备申请专利。

“只有让70%的学生看到自己有希望时,班级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刘仕兵说,也可以说,只有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感到有希望时,整个学校才有学习的氛围。(本文学生姓名除苏诚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