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40期(总第317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学不求一步到位
■林密 月玉菊
《教育导报》2018年第40期(总第3177期) 导报三版

最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课题是《黄河颂》。学生的朗诵已经不错了,但教师的指导还在细化“到底有多么宏大”“请读出宏大的气势”“请读出无坚不摧的气概”“浊流宛转还要读慢点”只比第一次读好那么一点点”。……有3个学生由于本身音质不太好,朗诵始终差点气势。接下来研读课文,由于前面朗诵花费了20多分钟,学生对黄河精神的感悟只能草草结束:出示问题“‘摇篮’‘屏障’‘铁的臂膀’3个词是如何表现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的”之后,就让学生马上讨论,学生回答也只能是寥寥数语,很不到位。于是教师着急了,和盘托出黄河的精神是伟大坚强,至于3个关键词的含义也未讲清,便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写作“黄河,我为你写诗”。最后一个环节问题的表述语言实在平淡,与《黄河颂》的气势毫不沾边,不少学生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赞颂黄河,更谈不上用诗歌的语言意境去赞颂。

评课时,教师们都肯定这堂课有语文味,授课教师也有语文教师的范儿。但都提到一个共性问题“教师的朗读和讲解缺乏激情”。连教师的情感都没到位,又如何让学生朗诵到位?究竟是到老师心目中的“位”,还是到朗诵家水平的“位”?有没有必要达到那样高度的“位”?对于《黄河颂》,当然要朗读,但是,只需学生大致读出那种气势就行,不必要每个学生都读出宏大的、一泻千里的气势,读出无坚不摧的气概;“一泻千里”与“无坚不摧”这二者的区别,恐怕许多朗诵家也未必能朗读出,更何况是七年级下期的学生?

对一篇文章而言,如果能初读感悟,再读触悟,三读醒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若能四读五读八读十读达到彻悟,当然是最理想的境界。可有些内容,教师都可能弄不懂,学生又岂能读懂?教师懂而学生不懂的内容,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读懂,理解到位,个别太难的内容,学生达不到要求也暂时没关系,隔几天可以用训练、检测、辅导等方式“补”上,为何一定要全部当堂达标?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悟性有高低,理解有快慢,我们的任务是让他们各得其所,各有各的发展即可。

从教法角度讲,对于有难度的教学内容,要分几步走,让学生走一步理解一步的内容,几步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大致理解即可。设计教法的要义在于,如何设计好这几步,如何讲清这几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从而让理解困难的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不至于过分拖延教学进度。

如对“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句的理解可分三步进行:首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摇篮”的本义:你们小时候坐过摇篮吗?摇篮的功用是什么?学生不难理解:“摇篮”帮助孩童走快走稳,由小长大。其次,联系黄河特点,理解“摇篮”的比喻义: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大量中国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而理解黄河流域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第三,联系文本,理解“摇篮”的语境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推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由此概括出: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这是从第一个方面歌颂黄河的。照此可讲授第二三方面黄河“保卫”“激励”中华民族。

教学不求一步到位,强调教学者要有耐心,设计要有匠心,要精心设计教学步骤,精心设计层级性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经验,结合文本精读与揣摩,逐步解决学习困惑。有时实在不能理解,教师就要放弃,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你一点拨,甚至不点拨,他可能就理解到位了。教学的智慧在于取舍得当,教师能清楚讲授的,一定要会讲,讲到位。

教学不求一步到位的另一个含义在于,教参答语是专家学者的理解,很精准深刻,要想办法通过分步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理解、教师点拨过渡到专家学者的理解或接近专家学者的理解。

(作者单位: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