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43期(总第318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老师每天多做0 .01,学困生也有春天
——破解“学困生转化”的三个问题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18年第43期(总第3180期) 导报三版
“当经济条件不再是问题,厌学和学习困难成为辍学的主要原因。”日前,在成都举办的“乡村教育圆梦”活动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威如是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奖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数量保障的重要影响因素。学困生转化任重道远,路在何方?与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研员、校长、教师展开了深入探讨。

谁是学困生?

“曾经有一种说法,考试在40分以下的就是学困生,这种划分办法准不准确?老师又该如何准确界定学困生?”研讨中,不少校长和老师对学困生的界定和划分提出了疑问。

梁威长期致力于学习困难学生研究,她在1996年曾提出,“在中小学班级教学中,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是一科或多科学习过程中,一段时间内不能达到合格水平的学生。”在梁威看来,考试分数只是学困生的界定因素之一,而非绝对因素,“如果考试内容难,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可能不是学困生,如果考试内容简单,成绩合格的学生也可能是学困生。”

据了解,目前学界对学习困难的内涵形成5个共识:一是“学困”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的落后和困难;二是“异质性”,与普通儿童相比,学困儿童的成绩明显落后且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三是学困儿童有两大特点,表现为单科或多科“学习成绩差”以及社会性发展不良或心理行为问题;四是学习困难是可逆的,可以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加以改变;五是学习困难贯穿于人毕生发展的过程。

“所以,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不用过于纠结,每个老师都知道班里哪个学生学习比较吃力。”梁威说,作为一线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去做,首先认识到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并且坚信这种差异是能够改变的,从而研究学困原因,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怎么教都教不会?

“或许每个初中一年级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届学生真不如上届学生啊’,难道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吗?”梁威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初一的老师刚带完初三,心态还是毕业班教师的心态,自然觉得初一新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关键是老师的心态问题,而不是学生水平问题。”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抱怨:“怎么教都教不会!”如何认识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是进行学困生转化的重要一步。

泸州市教培中心副主任罗洪彬曾对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进行了长期调研,他发现:同样是老师讲课,有的老师把问题讲得清,有的老师却讲不清,老师自己都讲不清,更不能奢求学生能学好了,不能怪学生“怎么教都教不会”;第二种情形是,即便老师讲得清,学生听不听、听不听得懂、记不记得、会不会运用,仍然影响学生学习有无效果。“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时观察学生状态,实时调整课堂节奏和教学手段。”

梁威则是通过数学学科对学生学困原因进行长期的研究。据调查发现,由于数学学科比较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生落下一个环节就很难再跟上,所以数学一直是影响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老大难”学科。

通过研究,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注重连贯性的学科特点,还有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教学“满堂灌”和过于关注“好学生”等原因,一部分学生感觉跟不上,“吃不了”,丧失了学习兴趣,一部分学生感到太简单,“吃不饱”,因此导致学习无动力。

“学困生转化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为切入点,做到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梁威在反复调研后,开发了数学分层测试卡,即把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分成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3层,每层3—4道题,每层分值皆为100分,学生在课上10分钟完成测试。经过长时间观察,通过分层训练,学生基础掌握牢固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了。

“5+2=0”咋办?

不少乡村学校老师反映,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在学校5天养成的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周末回家2天就“还给老师了”,所以有“5+2=0”的现象。

“留守儿童的学困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张祥荣教授认为,除了传统学科教学,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格外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在团队辅导中的倾听者、启发者、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学生的建设性交流能力、自信心、耐挫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其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说‘好好学习,只有学习才是出路’,不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悟。”

北京市丰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内60%以上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部分学校达到90%以上,学习困难学生较多,与农村留守儿童多的情况较为相似。丰台区教科院德育研究室杨静说,破解学困生难题,决不是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单打独斗”,丰台区组织30多所学困生较多的学校,建立了学困生研究学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师培训、经验交流。在这样的架构下,针对学困生转化的班本课程、团队建设,交流展示平台建设都快速开展起来,形成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合力。

泸州市从2015年开始了区域解决学困问题的探索,目前全市13所学习困难学生较多的学校组成了“学困生联盟”,将教育教学、家校共育、教师培训等课题分给各成员学校进行试点性探索,定期进行交流探讨,分析共性问题,研究解决对策。

罗洪彬说,针对“5+2=0”的问题,泸州市有两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抽调骨干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家校共育研究团队,到各区县举办家长课堂,讲解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正面教育”的主阵地依然还在学校,变家庭作业为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练习、学生互讲、教师评议等形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把学科学习主要放在学校里、课堂里。

“最近有一条很火的公式:1.01的365次方是37.8,0.99的365次方是0.03,如果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多做0.01和少做0.01的差距,结果天壤之别。”罗洪彬说,对学困生也是一样,老师每天只要多做0.01,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学生有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