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47期(总第318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羊角花和希望开满校园
——北川中学震后十年回望
■本报记者 鲁磊(图片由学校提供)
《教育导报》2018年第47期(总第3184期) 导报二版
“当时,就像坐电梯一样下去了,心里还特别高兴,这下,该放假了哇!”说起地震中被掩埋的经历,北川中学体育教师李勋并没有想象中严肃和沉重,脸上乐呵呵的。10年前,李勋16岁,还是北川中学的高一学生。

但当年的同学和老师之间,从来不提这些事儿,甚至对于“5·12”“地震”这些字眼也尽量回避。李勋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人还是要向前看。”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北川中学。如果不是教学楼前刻有“多难兴邦”的石碑,很难想象眼前这座现代化的校园与地震有什么关联。

10年过去了,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想知道,历经苦难洗礼的老师和学生们是怎样重新上路,编织起崭新的教育人生?

新北川中学全景

北川中学国旗方阵

北川中学第十九届校园艺术节一幕

为什么重新回到这里?

在北川中学的校史陈列馆里,悬挂着一张升国旗的照片,拍摄时间是2010年9月1日,那是北川中学在新校园举行开学典礼的日子。在照片里,作为升旗手的高二(8)班学生田艾之,正把新北川中学第一面五星红旗奋力抛向空中。

如今,和李勋一样,大学毕业的田艾之以另一种身份重回北川中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地震那年,田艾之还在绵阳市区的学校上初三,第二年考入北川中学,当时的北川中学在长虹集团培训中心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上课。

板房里的生活持续了不到一年,田艾之与同学们一同搬进了今天的新校园,成为北川新县城第一批入住者。

“第一眼看到校园,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很难想象,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校园。”田艾之说这完全可以称为奇迹。

2010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的新北川中学,总投资2亿元。校园内风景优美,教学楼整体风格体现了浓郁的羌族特色。宿舍楼、操场、篮球场等在偌大的校园内次第排开。

李勋同样惊叹于母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从小喜欢篮球的李勋来说,校园里最熟悉的地方除了教学楼就是篮球场了。“地震前,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稀缺,新建的篮球场还来不及装上篮架,就‘哦豁’(毁坏)了。”而如今的北川中学拥有塑胶跑道、篮球场、棒球场等诸多现代化的体育场所、器械。

新北川中学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每一栋楼都有复合化立体式的交通通道,在关键时刻,方便师生快速疏散。新北川中学还是北川县的第一避险场所,遇到紧急情况至少能容纳1万人。

“近年来,学校投入大笔资金对教育教学设施进行更新换代。为了让老师安心从教,学校在运动场旁边新建了几栋教师周转公寓,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让年轻老师不再有后顾之忧。”北川中学办公室主任李竞飞介绍着校园的显著变化。

校园新生,李勋说,这也许是他们愿意回来的原因,“就像花草一样,总离不开生养它的那一方水土。”

李勋至今感念震后学校对学生的照顾,“恨不得把每一个学生都送进大学。”当时,李勋所在的艺体班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普遍偏低。学校想方设法邀请了天津体院、首师大等地的老师,免费给他们辅导,“学校并没有因为成绩差冷落我们,而是铆足了劲儿帮助我们这群特长生圆大学梦。”

二次创业:大刀阔斧推进教学改革

新北川中学建成招生后,“掌门人”刘亚春夜夜难眠。对新生的北川中学来说,有一个现实困境:35岁以下教师占比80%以上,生源入口偏低,学生基础普遍较弱。

如果把校园重建比作北川中学的第一轮创业的话,那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在刘亚春,这位曾经的抗震英雄眼里,就好比二次创业。

近年来,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北川中学陆续推进。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名师乔荣凝受邀担任北川中学教学总监,打造学思课堂,不再过分强调考试和分数,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随后,北川中学又在其所在的绵阳市率先试点实施了“分层走班”制。把参与分层走班上课的学生分为 A、 B、 C三个层次, A班是基础班, C班为拔高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作业。

一时间,“因材施教”“减负增效”成了北川中学教学工作的“热词”。

田艾之目前承担了高一英语A班、 C班两个层次班的教学。在她看来,分层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解决了学生“吃不好”“吃不饱”的问题。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田艾之见证了学校教学理念的飞跃。

“没有教不好书的老师,只要他肯教;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要他肯学。”每次学校教师大会上,刘亚春都会反复强调这句话。

经历生死大难,学校定下一条“铁规”:决不开除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怀已成为北川中学每一名教师坚持的教育理念。在李勋看来,这种理念与地震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一粒种子一般,从那时生根发芽到如今开花结果。

而如今,北川中学的 A班学生也享受着老师们最耐心细致的教导。来自高一(16)班的刘德恒由于英语基础薄弱被分到了 A班。“以前大班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因为自己成绩差自卑。如今,在课堂上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了,与同层次的同学一起学习,感觉学习变得轻松快乐了许多。”

“地震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怎样对待生命”

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是刘德恒最期待的课堂。这是一节音乐课,从小喜欢民族音乐的刘德恒,在这节课上能系统学习二胡演奏。如今,他已经能够演奏一首简单的曲子。

北川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如何才能让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有机会发展兴趣爱好?

秉承着让每一位学生学会一门乐器的理念,2012年,音乐课程改革正式实施。古筝班、大提琴班、琵琶班、二胡班……采取走班上课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课改所需乐器由首都师范大学提供,并定期指派教师到北川中学教学。

今年,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的72门选修课即将上线。从园艺种植到羌族文化,每位老师从各自学科出发延伸开去,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丰盛可口的课程“佳肴”。田艾之正忙着自己开设的“英语趣配音”这门课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地震前,北川中学只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地震后,它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它不应该与地震、痛苦画等号,而是应该与快乐、健康画等号,让学生健康幸福地学习。”这是刘亚春面对媒体时反复表达的观点。

地震幸存的经历让李勋意识到,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生活应该乐呵呵的,这份乐观和开朗正在传递给他的学生。

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李勋和同事们编制了羌族健身操和身体素质练习,代替了原来的课间操。20多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在操场上进行全方位的力量练习。

北川中学的年轻教师们虽然缺乏教学经验,但凭借年龄优势,他们迅速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艾之被班上的学生亲切地称为“田妈”,尽管这个小姑娘才20出头,学生有什么心事都爱与她分享。学生给李勋起了个外号叫“黑锅”,在四川话里,“锅”和“哥”同音,“黑锅”也不生气,师生们一起“吐槽”,一起开玩笑,还会结伴去小卖部买他们最喜欢的辣条。

北川中学的老师们都说,地震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灾难让我们知道,人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生命,怎么对待其他生命。”

2009年4月21日,北川中学“羊角花”文学社制作的第一份报纸的发刊词中,刘亚春写道:“今天,是一个传奇,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特殊经历。明天,是一个梦想,是一个羊角花盛开的温馨校园。”

盛开在山巅的羊角花是羌族的“守护之花”,象征着新生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