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48期(总第318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打造高品质的阅读课
■胡静
《教育导报》2018年第48期(总第3185期) 导报三版

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的差异,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已经写好的答案套入准备好的问题里。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能力将会丧失。

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舍弃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的把握,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可能对文章粗略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

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存在教学内容原则不当,问题偏、低质量、碎片化严重等问题。一些教师设置诸多过于零碎的课堂提问,或者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脱离了文本本身。这样会忽视对文本语言要素的细致研读,影响阅读教学系统有体系的进行。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改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突出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要靠学生自我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比如自行归纳文章主旨,对文章重点句子或手法进行理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比如提出文章的特点让学生从文中归纳,或者选择在学生进行讨论后对学生思路进行解析和引导,包括针对所阅读课文的内容先采取精要略读和整体通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应单纯的就题论题,将问题的答案圈定在某个范围使学生套取答案或直接按照模板答题。

二是减少“题海战术”,采取精读细读的方式。很多教师会提供所谓的“答题模板”来比较直接地提高教学成果,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方案。随着课改的深入,新题型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所谓的“套路”不再适用。这时就更需要教师选取典型题型进行精练分析,在阅读文本时也要针对特殊手法或典型段落进行细读分析。文本细读是对文本语言的多角度挖掘,细致分析,获得作者写作手法与情感的有效阅读方法。精读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方法,许多优秀文章语句及段落可以被引用到作文中去。教师在选择教学样板文章时也要凸显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变化又不能太偏太难。

三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提升课堂的指向性、明确性,要调动学生合作探究和互动的积极主动性。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的本质就是语言的教学,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提升感悟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对阅读文本进行选择时,要选取关键词句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而对于不同体裁的阅读文本,应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抓住不同文体的特征。比如诗歌的鉴赏应侧重于意象的理解,散文则在关注文中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描写之外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对于课堂中互动环节和学生自主讨论中教师引导问题的设置,应该有整体性、适度性、趣味性的原则。整体性是要求拒绝零碎肤浅的“碎问”,设置提纲挈领和有主体地位的“主题问”,这样会让教学活动变得高效有序,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适度性是要让问题难易适中,不偏离主题又有一定的发散性。课堂上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都会使学生丧失听课热情,思维得不到提升。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整合并提升学生思维的价值。趣味性应该是更加进阶的要求,教学问题可以设计得更加灵活和有启发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九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