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0期(总第318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好“部编本”教材 上合格语文课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50期(总第3187期) 导报三版
随着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启用,如何上好一堂合格的语文课?如何教学生写出一篇有内容的好作文?又如何让语文课发挥好文化传承的作用?老师们对教学陆续做了适当调整。

日前,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成都站暨“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第二期研修班在郫都区第一中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齐聚蓉城,共探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之路。我们选取了其中3堂语文课,尝试用原汁原味的记录,让老师们身临其境地感悟。

王旭明的课

逐字逐句理解课文

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生:成都石室蜀都中学七年级

老师:王旭明(真语文总策划、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时长:两课时

【课堂】

“同学们有知道叶圣陶的吗?”王旭明问。

“知道,好像是江苏人。”一男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

“第一段就有了,注释里也有。”另一学生说。

王旭明说:“对,我们遇到新课文,先可以从标题和注释入手。以本文为例,标题说的是叶圣陶的二三事,那么如何理解“二三事”呢?”

学生说,是讲的叶圣陶的往事,是对他的回忆。

王旭明对作者张中行作了简介,并对本文选自的著作《负暄琐话》的“负暄”作了解释。他让学生用5分钟略读课文。

“有的同学尚未掌握方法,略读是我们经常用到的阅读方法,不需要细读,知道大概就行。”王旭明告诉学生,略读时可以拿笔勾画。他拿起一本学生的书,表扬了该学生在空白处做标注的方式。

正式讲解课文时,每一段学生都先读,王旭明再对一些词作解释,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法和情感。如第一段的“丁卯年”,为何作者交代叶圣陶的死后,便写除夕夜的热闹,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这是反衬手法。

第二段,王旭明告诉学生,这是对人物的整体评价。接下来几段,是叶圣陶为人宽厚和要求严格的具体体现,学生找出了不少细节。最后一段说叶圣陶虽然走了,但他的业绩常让作者想起,这是首尾照应。

课结束后,王旭明让学生从“思考探究”3道题中选做一个。

有意思的是,第一节课下课时,王旭明让学生走到数百名听课教师中去,观察他们,并做记录。上课后,一位女生说,走进听课老师中,不少老师都不自觉地开始整理自己的着装。但其中一位并不在意,仍同一旁的老师认真讨论,很投入。“她不在意别人对她怎么看,在意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

王旭明眼前一亮,让学生把这句话朗读了几遍。“同学们开始对人物有了评价。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观察,但现在我们要开始学习如何评价人物,像课文的第二段。”

【分享】

依据课标,做好文化传承

王旭明认为,“真语文”不讲流派,就是常识,就抓课堂教学。课堂是老师可以把控的,做好了意义重大。

如何落实“真”,他提出12字标准:依课标,重学情,持教材,可检测。王旭明说,课标具有法律性、权威性和唯一性,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去年,在真语文5周年活动中,组委会正式提出“上合格的语文课,当合格的语文老师”。在王旭明看来,听课和评课不是搞花哨、看热闹,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真的学到了东西,一流的教师是隐去自己,在无形中引导学生。

如何用好“部编”教材?真语文提出,“双线统一”教语文,“双线统一”学语文。所谓“双线”,就是人文性主线和工具线主线。前者包括爱党、爱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后者包括字词句、语法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要将语文学习方法融入到人文性精神的体会中去,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至于如何将语文教育和文化传承深度结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提出,可以从经典诵读入手。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倡导诵读。二是诵读可以普及通用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但他同时提醒,老师们在推行中需要注意分清传统文化与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代的经典要传承,现代的经典同样要传承。不要排斥外来的好的东西,应该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张赛琴的课

老师要带着学生一起学写作文

课文:《奇妙的生命现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学生:郫筒二小四年级

老师:张赛琴(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时长:两课时

【课堂】

“你们读了课文,印象是什么?”张赛琴问。

“生命。”学生回答。

张赛琴并不认可这一答案,她抛开课文,让一名学生上前说出人的10个生命特征,其他学生跟着补充。

她选定大拇指让学生观察和描写。学生分别从“样子”和“作用”两部分进行写作准备。粗粗的、短短的、只有一个关节,活动快,到底多快?张赛琴拿起学生的拇指做弯曲动作,10秒内弯了31个。

学生也纷纷尝试,快的能在一分钟内弯曲300多下。“能弯曲”这一突出特点得到确认。可是,怎么写呢?她提示学生可以分3节,并留意黑板上的板书。

3个学生陈述自己分别写了什么,张赛琴说,可以把第一节的“又短又粗”扩成两句话。学生仍不知如何下手,张赛琴拿起学生的直尺测量大拇指,又拿大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进行比较。学生对拇指的“短”和“粗”有感了,开始动笔。

写完样子和特点,作用呢?张赛琴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观察,即大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合作和如果没有大拇指会怎样,并让学生说出一天内拇指所做的动作。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观察没有大拇指时,余下8根手指操作的难度,张赛琴用红领巾把一名男孩的拇指绑起来,选定穿鞋带和穿鞋子,让男生记录该学生的动作,女生观察他的表情。

学生观察到的动作有伸、塞、夹、拉、捏、穿,表情有无奈、哭笑不得等。手被绑起来的学生承认,没有拇指,生活太不容易了。紧接着,张赛琴让学生开始第4节的写作。

完成后,张赛琴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动作,去理解人体各部分要团结协作才能运行的道理。

“今天的作文还没有题目,我们谈的是生命的现象,可以再加两个字,变成‘奇妙的生命现象’。”张赛琴说,我们主要观察大拇指,所以,可以在标题后加个破折号变成“奇妙的生命现象——大拇指”,或者“奇妙的生命现象——从大拇指说起”。

张赛琴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写一个生命现象,学会自己观察,不要说教材上已经说过的壁虎、蚂蚁等。

【分享】

小学作文重在基础

张赛琴认为,教学生使用动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一旦涉及动作,一定要引导学生写清楚。这需要老师做好课程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

教学设计上,一二年级练句子,三四年级写段落,五六年级进行章法训练。小学作文重在基础,不要拔高,让学生一步步来。教材中的作文部分,老师要给学生讲规律,要套路中有思路,教给学生基本方法。

孩子的作文不是老师批(改)出来的,改了让学生又重新写,基本上等于马后炮。好作文一定要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尤其是初始阶段,老师要带着学生写。学生写了老师就评,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空,都要指出来。

对于那些再怎么教都写不好作文的学生,怎么办?张赛琴支招——抄。让其抄写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但不要公开他的抄写行为。抄了就让他读,鼓动全班同学为他加油,然后让其背下来。写作文的过程,他是参与了的,多少有感觉,比抄和背优秀作文集强多了。

 

黎炳晨的课

课文:《登幽州台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生:七年级

老师:黎炳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副所长、语文教研员)

时长:一课时

【课堂】

开课后,黎炳晨给学生挖了个“小坑”。

他模仿央视诗词大会,给线索,让学生猜诗人名字。学生跃跃欲试。

“曾开创了中国文坛的文学风气。”一学生抢答:李清照。不对。

“曾在他的代表作中慨叹时光的短促。”学生说是岳飞,有诗为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对。

“曾在远征时登上高处,借诗抒发情感。”学生恍有所悟,立马想到本课作者陈子昂。但黎炳晨似乎早已预料到学生的思维“套路”。所以,又错了。

“一首著名登高诗的经典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这回学生答对了。

这个“坑”是有目的的。整堂课都围绕曹操《观沧海》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对比阅读、分析来进行。

学生朗读后,黎炳晨抛出问题,两首诗都在行军中而作,诗中两地也相隔不远,二者的异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朗读节奏不一样。黎炳晨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带着学生玩起改写游戏。他将陈子昂的诗改写成“不见古人,不见来者。天地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说,不能改。为什么?他们朗读发现变成对仗工整的4字句后,变成轻快、豪迈的风格了,似乎意境变了。

黎炳晨继续改。“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学生对照原诗再读,发现加了“之”和“而”后,诗歌悲壮些。再读,黎炳晨引导学生感受,加字后节奏缓慢下来,情感更浓郁。

为何曹诗“歌以咏志”,陈诗“怆然涕下”?学生想到二者心境的不一样,曹操当时是成就霸业,陈子昂却是被贬。

他们所见之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认为,曹诗中是辽阔的大海,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意境开阔而包容。

那陈子昂的诗呢?有自然之景吗?这一追问,学生似乎被“打”醒了,既然没有自然之景,又如何看出陈子昂失意呢?学生说,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可见旷远。

两者登高远望的地方也有区别,一个是沧海,一个是幽州台。幽州台又名黄金台,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所建,作者为何不用“黄金台”这个名字?

学生思考后回答,“幽”字更能体现孤寂,诗中也有“独”字,两相辉映。在黎炳晨的引导下,学生还发现,曹操和陈子昂都是一个人去登高的。这时,黎炳晨放出课前收集到的学生疑问,即二人为何要登高。

其实,开课后不久,他就引用孔子等人的话来指出,登高作赋是古人的传统。课快结束时,为回答学生的疑问,他给出了两位诗人写诗的详细背景。

学生经过字词分析,来到高处:曹操是远征乌桓得胜归来,天下一统指日可待;而陈子昂因进言被降职,怀才不遇,登幽州台有感而作。

黎炳晨告诉学生,虽然二者境遇、性格不一样,但他们的孤独有相通的地方。他引用网友关于寂寞和孤独的区别来结束这堂课:

寂寞是别人不想搭理你,孤独是你不想搭理别人。

寂寞是没人陪你,孤独是没人懂你。

寂寞是没人说话,孤独是无话可说。

 

专家观点

作文写作应重思路,弃套路

面对材料作文时,应该怎么入手?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日常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考阅卷组组长周宏的答案很简单:重思路,弃套路。

周宏说,记叙文不要为抒情而抒情,比如,我们看《项脊轩志》,写祖孙情,是通过很多细节来写的,情感也就自然流露。

上海高考,有年考生写父亲,由很多细节构成,比如父亲与他一起做游戏,一起去玩。当时好多老师看了都很感动。

“少说形式上的假话、空话,说个人,从小的方面着笔,反映出更真实的情感,反对伪崇高。”周宏说,这样的作文才能真的打动老师,才会得高分。

他反对师生从应试角度去揣摩出题人的心思,更严重的是,这容易导致华而不实,败坏文风。

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教学生审题清楚,理清思路,思路理清了,提纲也就有了。“不要跟中学生强调什么是思维方式,不然会把他们搞糊涂,要教给他们分析方法。”周宏认为,通过列提纲,锻炼了学生的逻辑能力。高考作文,用套路一般得不了高分。“我的建议是,重思路,弃套路。”

周宏还提醒师生,一定要过好语言文字关。

批阅高考作文时,总有写得好的作文因为错别字被扣分。有老师说,这很正常,现在电脑输入多了,老师都经常忘字。“我觉得这站不住脚。”周宏说,基本的字词,还是要学扎实。

他也反对在语文课上使用网络词语,认为学校教育的语言,还是应该以典雅语为主,尽量少用口语和网络词语。

有一次,周宏参与评课,上课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网络热词,孩子们觉得接地气,课堂氛围不错。但最后投票时,他得票并不多。

在周宏看来,学生有两套语言,一是学校的典雅语,一是社会语言。教育不是说要抵制网络词汇,但语文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典雅,要守住语文教育的阵地,要在大浪淘沙中为学生打好语言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