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1期(总第318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思想有趣,但人更有趣
——读《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路来森
《教育导报》2018年第51期(总第3188期) 导报四版

哲学,是形而上的,是艰涩难懂的;可是,当一位作家,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与哲学家的传奇人生,结合起来写作时,相信,那本书就变得很“有趣”了。

英国作家莎拉·贝克韦尔的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就是这样的一本有趣”的书。这是一本谈论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的书。书中,作者将哲学家的传记”,与其哲学观点,交叉阐述;“传记”是一条主线,哲学观点,则是以“揉碎”的方式,掺杂进整体叙述中。

既然要谈论存在主义哲学,当然,首先要谈到存在主义的诞生。存在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呢?

作者在全书的开头,这样写道:“现代存在主义的诞生时间,精确到1932年与1933年之交的某一时刻,其时,3个年轻的哲学家正坐在蒙帕纳斯大街上的‘煤气灯’酒吧里,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喝着店里的招牌特饮杏子鸡尾酒。”——产生于“生活”之中。

这3个人,就是: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雷蒙·阿隆。特别是萨特和波伏娃,后来,成为了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级人物。

以此为起点,作者在书中,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对存在主义的主要哲学家(包括现象学家)极其哲学观点,一一作了阐述,而且,这种“阐述”,展现给人的不仅仅是艰涩难懂的哲学观点、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家们迷幻的哲学人生。所谓“迷幻”,主要是指哲学家们个人生活的特立独行和思想的奇特。

应该说,谈存在主义哲学,离不开德国的现象学;而谈德国的现象学,则离不开现象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胡塞尔,可以说是“粹然一学者”,而他的“承继者”海德格尔,就不同了。胡塞尔,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学术领引人,而且,还在生活上对海德格尔倍加关怀,甚至于把自己的教授岗位让给海德格尔;可海德格尔呢?最终,却“背叛”了胡塞尔。海德格尔,一度还成为纳粹的支持者,他反犹太人、支持焚书、宣扬纳粹的反动言论,对于恩师胡塞尔所受到的纳粹的不公正待遇,他保持沉默,甚至于把恩师为自己《存在与时间》一书所写的“献词”,也在再版中删掉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复杂性,还在于,对于支持纳粹的这一错误行为,永远“不知反省”,或者说“不想反省”,始终以“沉默”的态度,来应对社会舆论的谴责。晚期,海德格尔的哲学,竟然陷入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之中。

萨特与波伏娃,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两人的关系也极其微妙:一生相伴,是情人却不是夫妻;同时,又各自允许对方,拥有自己的情人;互相占有,又互相包容。而在哲学思想上,两人几乎是绝对一致的,是彼此绝对的支持者、呐喊者和呼应者。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自由”。既追求个体的自由,又追求社会的自由。追求“个体自由”和他们个人自身的性生活的“开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的“性解放”。而追求“社会自由”,产生的社会效果就是:直接引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各样的伟大的解放运动,在民权、殖民地独立、妇女平等和同性恋权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其他的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诸如雅思贝尔斯、加缪、梅洛·庞蒂等。落脚点仍在于人本身,具体内容,只好等待读者去阅读了。

“以‘揉碎’的方式,掺杂进整体叙述中”,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本书中的展现方式。所谓“揉碎”,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就哲学家个体的哲学观点而言的,比如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概念——“此在”“当下上手状态”“现成上手状态”,萨特的“自由”观“自欺”观,以及作为个体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观点在不同时期的“转向”、存在主义哲学家在社会影响下的表现等。但就存在主义哲学的整体而言,却是“揉”而不“碎”的,比如,存在主义对现象学的继承关系、存在主义的发展脉络、存在主义的社会影响等,其介绍都是完整而清楚的。

《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为我们了解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通俗易懂的“窗口”,正如评论者所言,读其书,我们会感觉:思想很有趣,但人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