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1期(总第318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岳自奎 廖芝
《教育导报》2018年第51期(总第3188期) 导报三版

我们听到“满堂灌”的课,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学生在这堂课中发展了什么?老师没有更多地关注、研究学情,一味串讲,领着学生在认读、理解、回忆等低阶思维上消耗着,鲜有在创造、评价、分析等高阶思维上驰骋的酣畅淋漓。

教师课程意识不够,容易陷入只知“教课文”的低层次。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既然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就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解读与重构。

以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纸船和风筝》为例。

《狐假虎威》是一篇经典寓言故事。如果只是单纯了解内容,理解寓意,这堂课可以上得平淡无味。不少老师以重点句段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但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看,意义并不大。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揭示寓意,再联系生活理解,大概就是常规手段了。

可以从思维架构的培养上重新建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指着板书“狐假威”)。

生:狐假虎威。

师:真的吗?你们读给我听听。(学生读完第5自然段)

师:(指着板书)读到这里,你认为可以填哪个字呢?

生:(不假思索地)虎。

师:我看不见得。再浏览1—5自然段。

学生纷纷带着疑惑静静地读,陆续有新收获。

生1:我觉得应该是“天”,狐狸借老天爷的威风蒙住了老虎。

更多学生如梦初醒,表示赞同。

师:这个故事其实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

生:狐假天威。

师:第二个环节才是——

生:狐假虎威。

老师打破常规,没有用“狐假虎威”来统领整个故事,而是从故事发展的情节上一分为二,以“借天威,蒙老虎”“借虎威,吓百兽”,让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清晰起来,理解内容和揭示寓意就水到渠成。正是由于在设计上造成了学生惯用思维的冲突,深层次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评价、分析、创造这些高阶思维就能比较顺利地运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浅显易懂,可以充分利用板书来引导学生重构文本解读。

师:(在“纸船”前面、“风筝”后面分别出示一个括号)这两个括号里可以填什么?

生:“松鼠”和“小熊”。

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改成“松鼠和小熊”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生:松鼠和小熊是通过折纸船和风筝送给对方,成为好朋友的。并且在吵嘴之后,又是通过纸船和风筝和好了。

师:是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相识成友”,也让他俩“和好如初”。那纸船和风筝就是他们友情的——

这个问题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深奥,可以整理和评价学生发言,逐步提炼。

师:他们的友情因纸船和风筝而产生、发展。纸船和风筝就是他们友情的桥梁、纽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用“桥梁、纽带”来作题目,就比单纯用两个主角作题目显得生动活泼得多。

从“知道了什么”到“发展了什么”,一个是知识的获得,另一个是技能的形成。同样是思维发展,却有明显的高阶与低阶层次的不同。在《纸船和风筝》一文教学中,“纸船和风筝”既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桥梁,也是文章的线索、眼睛。当学生建立这样的意识后,在解读文章和习作中,题目的拟定,线索的设置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

再如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最后一自然段:

松鼠太太对鼹鼠先生说:“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如果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好的礼物”,学生往往指向“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或者再进一步,将“美好”理解为给大家带来欢乐,把鼹鼠先生一人的快乐变成“共享快乐”。

实际教学中,创新的重构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听了松鼠太太的话,鼹鼠先生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1:原来如此。

师:好直接的反应。鼹鼠先生是恍然大悟,还是喜出望外?

生2:应该是“恍然大悟”,因为鼹鼠先生路过刺猬太太家门口时,刺猬太太问他谁种的花,他回答:“不知道。”

生3:狐狸太太也问他,他也说“不知道”。所以用恍然大悟好。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那我们就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教者没有局限于“教课文”,而是对文本进行重构,把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融合,这才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苏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