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2期(总第318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支教勿流于形式
四川广安 杨清华
《教育导报》2018年第52期(总第3189期) 导报三版

支教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善乡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手段,非常有必要。当前,很多地区将教师支教作为城区教师评聘职称硬性指标之一,为乡村薄弱学校师资结构性缺编提供了教师资源。

然而,当支教与评职挂钩,负面因素显现:需要支教经历的老师多,不同程度给派出学校正常工作带来干扰,也打乱了受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些教师以功利为出发点,让支教走了样。

为避免支教流于形式,支教工作要有计划、有序地进行。教育主管部门应成为支教活动管理方,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学年初,薄弱学校要理出薄弱岗位,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支援学校要有序上报支教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岗位需缺情况,严格审批。支教教师管理要规范,人尽其才。受援学校要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因才施用,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才能,重视日常工作考核,统筹管理。支教还要突出思想先导,志愿服务。支教工作主要是惠及学生,要引导教师淡化功利,从思想上高度认同这项事业,形成志愿服务格局,要树典型、奖先进,例如,学年末评选出优秀支教教师等。为让支教教师安心从教,还应做好后勤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受援学校要提供适当的后勤服务,解决支教教师的工作、生活困难,让支教教师无后顾之忧。此外,支教与受援应平等互利,换岗交流。接受学校可派遣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交流,学习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经验,促进校与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也可弥补城区学校支教教师离岗带来的岗位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