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4期(总第319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实践活动走向实践课程
陶涛
《教育导报》2018年第54期(总第3191期) 导报三版

如今,很多学校都会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师生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体会探索大自然的乐趣。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基本类似,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去博物馆、公园、实践基地等地方,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学生返校后,班主任通常还会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记或随笔,全班再进行一次总结,活动就基本结束了。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实践活动也开始走向个性化、科学化、课程化。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从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系列改进,形成了固化的课程模式。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不同,每个年级段进行社会实践的地点就不同。低段的学生以观察体验活动为主,主要地点是公园、植物园、动物园一类。中段的学生以体验操作为主,主要地点是素质活动基地一类。高段的学生以思考探索为主,主要地点是博物馆一类。这样,通过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地点选择,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体现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在活动之前,班主任会利用班队课时间安排一次前置课程,除了常规的安全教育外,还要进行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的问题预设,确定活动中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课题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中,有乐趣,也有任务,充分发挥活动的课程引领作用。最后,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会组织全班学生结合任务单进行活动总结,聚焦实际任务,不让总结流于形式。同时,还能在总结中发现问题,优化课程设计,为下一个年级开展这项课程提供经验借鉴。

从活动到课程,看似一个简单词语的替换,实则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进行的一系列素质教育课程探索。通过这样的探索,学生在活动中确实有了实际获得感,让实践学习真正地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内涵,提升学校课程文化。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中,这样的实践课程将会越来越受欢迎,学生也能够在课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