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7期(总第319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张晓风:写作就像“做生意”
文/本报记者 郭路路 整理 图/吴畏
《教育导报》2018年第57期(总第3194期) 导报四版

张晓风,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教授国学及文学创作四十余年。为享誉华人世界的古典文学学者、散文家、戏剧家和评论家。作品曾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吴三连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代表作品:《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你还没有爱过》《初雪》《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等。

她的《行道树》一文,曾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七课。她的很多文章被选作语文试题的阅读篇目。

台上,面对一群中学生,张晓风娓娓而谈。

5月24日,张晓风走进了成都市田家炳中学,与中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初夏阳光的笼罩下,在树阴环绕的操场上,这位77岁的散文大家,讲述了曾给自己带来震动的人和话。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应对死亡?如何开展阅读和写作?处事态度、人生道理都在她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慨叹里。

以下为当日张晓风演讲实录——

大家早,这是一个美好的早晨,这里有那么多树,那么多年轻的生命,我从台湾过来,走了很远的路,觉得很值得。

古代有一本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很多杰出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话,刘义庆和一批人就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就成了《世说新语》。我在台湾生活了60多年,和台湾文化界一起成长,听到了一些人的一些话,不是书上记录的资料,就是日常生活里的话,大部分没有什么意义,但也有少数耐人寻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一直记在脑子里。今天,就分享给大家。

1

罗福星

他是和孙中山同时代的人,印尼混血,长得十分英俊。他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当时,台湾被日本占领,他就带领了一批人在台湾从事抗日工作。后来,被日本人抓住,因为他样貌好,口才好,家世也好,日本人就想劝降他,用高官厚禄引诱,不降就要被处死。罗福星就写了两句诗:“杀头好比风吹帽,敢在世上逞英豪。”

我觉得这两句诗十分潇洒,今天,我们碰到的要杀头的事情不多,但也有很多和“杀头”类似的消耗生命的事,也要抱着好比风吹帽”的不怕死的决心。

2

刘芳(音)

一次,作家团组织去某地参观,一行30多人,我年纪最小。其中有个大姐叫刘芳,在飞机上给我们讲她的经历。

抗日战争时,高校西迁,很多学生要从中原走到四川,全靠两条腿,晚上也只能在野地里睡觉。而且就算在野地里,学生很多,睡觉的地方也不好找。一天晚上,刘芳四处找睡觉的地方,突然看到一块木板。她想真好,木板平平的,正好睡觉,就躺上去了。第二天起来,她才发现那是一个墓穴,她躺的木板是墓主人的棺材板。

刘芳讲完这个故事,旁边就有个男作家杨念慈,说:“你是一个女性,你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能不能露出一点害怕,这样男性才会更爱你。”

刘芳说:“以我的聪明,你以为我不懂啊,我不要!

“我不要”这句话影响我很深,刘芳大姐作为经历过战乱的女性,那种坚强、独立的性格让我心折,女性不用装出来的娇嫩、怯懦,来换取男性的一点爱怜。当时,我处于怀孕期,现在,我儿子已经50岁了,这句话我记了51年。

3

潘人木

这是我一个朋友,生前编了一千多部儿童文学著作。她晚年被查出癌症末期,回到了台湾,躺在床上,时日无多。

儿子很孝顺,在床边跟妈妈说:“妈妈,你放心,后事一定要给你办得好好的。”

潘人木却说:“你少啰嗦了吧你!你没看到我很忙吗?我忙着死呢,什么后事不后事!我一辈子是做大事的,说什么后事!

4

王童

这是台湾的一个著名导演。他奶奶很喜欢看电影,他四五岁的时候就经常跟奶奶去看电影。一次台风天,风雨大作,天地变色,奶奶还是要去看电影。他们家住在排水沟的一侧,去看电影要经过一座木桥。一下雨,河水漫过桥面,桥就很滑,奶奶又是个“小脚”,就摔在桥上了,裤子都被河水淹湿了。

王童就说:“奶奶,你裤子都湿了,我们回家吧。”

奶奶却说:“裤子都湿了,电影更不能不看了。

奶奶的意思是:“我都付出这么大代价了,电影更应该看了。”我觉得这两句话代表的人生态度特别有意思。

5

痖弦

台湾的著名诗人。这是他的同学转述给我的,毕业时,毕业典礼过后,大家在操场上说话,同学就问痖弦:“你毕业后要做什么?”痖弦说:“读万卷书。”

这4个字,是很大的志向啊,够人做一辈子。

6

林海音

这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她晚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小手术,割了白内障。

做完手术后,她说:“世界忽然变得如此靓丽,可是镜子里的老人斑也很清楚了。”

我喜欢她的这种幽默自嘲的精神。

8

朱德群

他是著名的画家,后来去了法国。关于国画,他说过一句话:“很多人觉得传统绘画技巧是一个沉重包袱,但包袱重,是你力气小。包袱重,说明宝贝多,如果力气大,拎起来就是你的。

不仅是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都是如此。如果你自己够强大,够自信,就能吸收、消化这些好的东西。

9

一个女作家

她以前聪明伶俐,生活能力很强,但晚年因病失智。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看她,朋友就问:“你知道我是谁吗?”这样是很不礼貌的,好像在考验女作家的智力一样,应该直接说:“××阿姨你好,我是……”但她就很聪明,说:“哦,我认识你的时候,你还很小,现在,你长这么大了,我当然不记得了。

这样,就把记忆丧失归咎于时间变化而不是疾病。这让我看到,就算已经失智了,她还是要用仅剩的智慧维持低度的尊严。

10

刘侠

作家刘侠有很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生活不便,一生都逃不开身体的痛苦,她形容自己是“坐监牢的人”,身体于她而言,就是一座牢狱。我们和三毛都是朋友,听到三毛去世的消息时,刘侠非常愤怒,痛骂三毛:“你凭什么去死,我都没去死。”

我觉得这句话是刘侠对生命真诚、负责的反应。

11

周梦蝶

周梦蝶是一个孤独的诗人,瘦瘦小小的,平常一个人住。一次,他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挺过去。病好后,有记者问他:“周先生,你之前病得很重,对死亡有害怕的感觉吗?”

周梦蝶回答:“我假装不怕。”

我觉得这句话好诚实,好可爱。

12

黄春明

黄春明是台湾作家,说:“我(写作)好像农夫种稻谷,种出的米,大人能吃,小孩也能吃。

黄春明是宜兰人,写了很多宜兰的故事。有一个宜兰的木匠,得了绝症,希望能见到黄春明。黄春明听说后,就去看这个木匠,木匠对他说:“我最喜欢你的小说了,你最近怎么不写了?”我觉得这句话对黄春明来讲,是比诺贝尔奖更高的褒奖。

13

李曼瑰

李曼瑰是我的老师,她在台湾做艺术教育。一次,她请我和一位香港朋友吃饭,我特意选了一个便宜的餐馆,点了一些性价比高的菜。老师看出来了,就说:“多点点菜,吃不穷我。少点一点,也富不了我。”

话里有对晚辈的照拂,也有人生的哲理,很多事都是这样啊。

14

席慕容

席慕容要置换膝盖关节,她有点怕,她蒙古的朋友也很担心,就来问我,我也做过,就跟她讲,换关节就像蒙古人给马换一块马蹄铁。

席慕容就把这句话写进了给蒙古朋友的信里,说:“没什么,换膝关节就像换了块马蹄铁,换好了,就又能在草原上跑一阵子。”蒙古朋友立马就理解、放心了。

15

梁实秋

梁实秋年纪大了,记得很多人的很多故事。有编辑就请他讲点胡适、徐志摩、陆小曼的事,梁实秋说:“我的朋友都还活着,就卖人家的是非,不道德。”

编辑说:“有些人去世了呀,讲那些过世的人。”

梁实秋说:“死都死了,还说人家。”

我觉得这是文人的厚道。

 

16

陈立恒

陈立恒是台湾的企业家,他读书时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妈妈会给他一些零花钱。一天,妈妈给了他一张大钞,陈立恒以为妈妈没有零钱,就说:“我去商店换零钱。”他妈妈说:“不用换,我增加你的零花钱。”“为什么?”妈妈说:“因为你长大了。”陈立恒说:“那我长大了,就换我来照顾妈妈了。”

我觉得这个小孩好厉害。

17

黄光男

黄光男是台湾艺术大学校长,小学时,老师说家里很穷就是家徒四壁,黄光男说:“我们家连四壁都没有。”因为他们家就住在山边一块岩石下,突出的岩石就是他们家的屋檐。

黄光男说:“我的父亲一字不识,他是文字盲,可他不是文盲。所有戏剧的剧情他都能讲给你听,戏里忠孝节义的道理他都懂。”

现在的社会,文字盲不多,文化盲却不少。

18

张晓风

2005年,我患了大肠癌,有人问我:“害不害怕?”

我说:“那些医生是做什么的?他们就是受训对付我们的疾病的。生病不是我的事,是医生的事。我的身体是一个战场,我只负责提供战场,打仗的一个是医生,一个是癌。该烦恼的是医生。好在这场仗是医生赢了。”

现场提问

 

生:怎么样能成为作家?

张晓风:写作就像做生意一样,要进货,要出货。进货就是多阅读,多听故事,积累素材。出货就是写,你要不断地写一个字,再写一个字,写一篇,再写一篇,勤奋努力地记下自己的感受。

生:我很喜欢您的《享受》,怎么理解“享受生命”呢?

张晓风:不管喜不喜欢,从出生到死亡,无论是高兴还是烦恼,都得过完这一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态度,不要从道德,而要从趣味的角度去看待生命。毕竟生命是如此得让人惊奇,尤其是在各位的年纪。

你看过老狗和小狗的区别么?小狗对什么都很好奇,都想去闻一闻。碰一碰,人就要像小狗一样。从有趣的角度看人生的话,就会有很多值得去看一看、问一问,去多了解一下的层面。

这个跟阅读很有关系,比如苏东坡,他的《记先夫人不伤鸟雀》里记载,他们家院子很大,春天里就有很多桐花凤,很漂亮的一种鸟。因为他的母亲仁慈,不准家里人抓鸟,每年都会有很多桐花凤来到他家的院子里,成了一个奇景。苏东坡老家眉山离这儿不远,后来,我到成都,就很想看到苏东坡笔下的情景,就问别人现在苏轼的院子里还能看到桐花凤吗?别人说一般人看不到,让我很伤感。

读书的时候,你不但对今天的现象好奇,还对一千多年前的事好奇,对人、对事、对万物都应该这样,去好奇、去钻研、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