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8期(总第319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中外校长解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先行 跨界培养 多方协同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2018年第58期(总第3195期) 导报二版
目前,创新与创业是全球高校都关注的话题,但如何构建良好的“双创”环境,将校内外资源链接起来,搭建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不少高校还在积极探索中。

近日,2018中外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官员、诺奖得主、国内外大学校长、创新创业中心负责人等齐聚成都,共同探讨当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都市人民政府、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主办。与会嘉宾围绕共创共享:新经济下的教育创新”主题,深入交流新经济下“双创”教育的改革,分析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趋势,商讨高校“双创”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打破壁垒和边界,跨界培养“双创”人才

“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不要忽略了人文教育的创新。”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原理事长兼校长水田宗子认为,有时,创新会被限制住,大家认为创新是工程或者科学方面的事情。但人文教育也需要创新机制,我们必须把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连接起来,让年轻人能够跨越文科和理科的鸿沟。”

在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林春逸看来,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成果,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各方面。高校要树立一种大协同理念,跨部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校企、校地等协同育人。

“我们是一所注重工科的学校,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创新课程。”印度尼赫鲁科技大学马恒达中央学院院长阿利亚·巴塔查里亚说,学生不仅关心自己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走出自己的课程进行创新,注重人文科学,比如去了解音乐、诗歌、心理学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香港大学副校长(环球事务)高为元表示,学校在最大限度地推广创新力的多样化,“比如,把一群化学家聚集在一个屋里,让他们解决世界问题,他们给出的方案肯定是偏化学的。我们现在推进多样性,要让这个屋子里有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等,他们给出的见解一定是独到的。”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龙腾也认为,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除了教给他们理工科知识之外,还要让他们具有冒风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人文情怀等创新创业的特质。也正如特拉维夫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员及创新负责人奥哈德·巴兹雷所说,在创新创业方面,我们更多谈论的是技术,但学生也必须要知道营销和金融,以及创新创业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不仅是一个课程,还是一项工具,使用这种工具,你能够创建自己的公司。”

注重科研和教学融合,教师成为“双创”的先行者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传奎认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一定要和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没有创新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创新的学生,所以,在师范生培养方面,要提升师范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提升他们的创新教学技能,将来才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王传奎表示,高校教师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吸引学生进实验室或进课题组,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指出,创业精神的核心是学术创新。学术创业和知识创业的概念是一致的,大学从原来的做课题为社会服务,变成自己运用科技成果,面向市场进行商业活动,这就是新经济条件下倡导的大学模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教师首先要更好地理解创新创业,让自己成为创新创业的先行者。”印度理工学院创新创业中心负责人哈什·米什拉表示,这种意识要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龙腾提出,高校一方面,自身有创新创业的师资,另一方面,要考虑怎么外聘有经验的师资。学校应该有相关的政策和文化鼓励教师从事相关的工作。

通过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山东建筑大学副校长吴彬认为,企业家未必是直接从学校里培训出来的,但企业家精神是可以培育的。基于专业的优势,该校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企业。所以,老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个人的创业经验,也可能是创业不成功的教训。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协同育人的生态环境

从创新到创业,最重要环节是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高文兵表示,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同时,要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高文兵称,要积极推进高校之间的协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积极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积极推进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协同。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总裁、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副校长曾莉莉认为,为了促进创新创业网络建设,应该考虑到所有的相关者,顾及全面的生态系统,除了大学,政府、公司和风险基金都应该加入进来。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创业可以作为一种事业的选择,同时帮助学生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创业成果更快地商业化和落地。”曾莉莉认为,高校要创建一种环境来培育有全球化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一个海外学院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学生后来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同时,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孵化器,吸引学生进入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中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追求当下的结果,而是播下种子。”在宣勇看来,创新创业教育应有3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授业,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实习等,讲授创新创业的方法,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第二个境界是传道,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第三个境界是化育,营造一种环境,让大家在氛围当中获得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