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8期(总第319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尊敬老师,才不会输了你的孩子
■本报评论员
《教育导报》2018年第58期(总第3195期) 导报一版

日前,因为一封辞职信而火爆朋友圈的那位老师有了最新动态:她并未离开学校,第二天就回到了学校继续工作。河南省西平县教体局也发布声明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老师与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目前,这名老师正常上班工作,学生照常上课学习,家长也表示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看上去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但该事件所折射出的家校关系等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客观地说,这位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发布学生的默写情况的做法确实欠妥,因为这会让那些成绩好的家长和学生感到脸上有光,而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和家长,会因此感到很没面子。

但这也并不是什么大错,家长没必要因此上纲上线,要求老师登门给学生道歉,还威胁要“告到教育局”,完全可以通过私下沟通的方式,把此事化解掉。

而从这位老师后来发给家长群的致歉信中可以看到,她每周一三五每天六节课,周二四每天五节课,剩余时间要改作业,大字、小字、作文、读写训练,写语文、科学、体育、音乐、品德、英语各科教案……如此密不透风的工作安排,很难让人不为这位教师叫屈:都这么辛苦了,还惦记着提高孩子的成绩;这么尽心负责的老师,不更应该点赞吗?

所以,年轻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老师和你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老师的愿望和你一样,就是希望把班上的学生、你的孩子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真的存在分歧的话,那一定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然而,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大众对教师的看法变了,变得不再那么“尊敬”老师了,教师也不再那么“神圣”了。人们似乎一下就“觉醒”了许多,有关指责教师方法不对、“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在媒体上出现。

不可否认,家长的“觉醒”和对教育越来越深度地参与,确实让教师队伍得到了净化:一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行为被纠正;一些有损师德师风的教师被处罚;一些违法违纪的“害群之马”被清除。……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教育和教师的评价却越来越偏颇:偶发的“体罚”或师生冲突被放大成为整个教师队伍的行为;极个别教师违法乱纪被上纲上线到整个教师群体都“烂”了;甚至,很多社会问题,也会被归咎为整个教育行业出了问题。……

就是在这种舆论绑架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面对犯错的学生不敢管、不想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是遇上一个蛮不讲理、动不动就威胁“上教育局告你”的家长,老师们更是心灰意冷,心生去意。

微薄的待遇、无限的责任,再加上一些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加剧了教师队伍优秀人才的流失;反过来,优秀教师留不住,又进一步加深家长对整个教育和教师队伍的误解。如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特别是一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面数落老师的不是,或把教育看做一种商业服务行业,把自己当成“上帝”,我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就应该给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孩子调皮、犯了错,那是你老师没给我教好。……

很难想象,当某一天,这些家庭的孩子犯了错、惹了祸,家长会反省这是自己对待老师的态度影响了孩子,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那些动不动就指责老师、越来越不信任老师的家长们,请问你又为构筑家校信任的桥梁贡献了什么?

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没有对老师的尊敬,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家长要尊重自己孩子的教师,全社会尊师重道才会蔚然成风。家长如果连自家孩子的老师都不尊重,让老师“惶恐”不安,如何让教师挺拔脊梁,一个脊梁不能挺拔的教师,又如何挺拔起孩子的脊梁。

当然,在家校沟通方面,教师也应该谨言慎行。教育无小事,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尽量平静和管控情绪,尽量委婉指出孩子的问题,尽可能尊重家长、理解家长、信任家长和支持家长。只有在双方和谐的情境中,才能实现“共育成人”的教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