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59期(总第319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研员的 “进”与“退”
■邓梅
《教育导报》2018年第59期(总第3196期) 导报三版

教研员是通过培养教师来让学生受益的,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对教研员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研员要有高尚的师德,精良的业务,教研员要堪称“老师的老师”,一切的表达,都不为过。然而除此之外,教研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也直接关乎工作的实效。其中,教研员的“进”与“退”,便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之一。

教研员的“进”,就是指在学校和教师需要教研员引领示范之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记得有一次在最偏远的小学视导,一位老师上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时,对学生的探究发现丝毫不关注,生硬地按自己的思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全无,课堂死气沉沉,与我们倡导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背道而驰。我急中生智,立马在另一个平行班上了同一内容,还是用刚才执教老师用过的教具、学具及课件,但注重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让教学贴着学生的思维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为老师们现身说法,能使老师们深受启发。

再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初,我率先上了一节公开课《分数的再认识》,开启了名师工作室的研究之旅,并尝试使用了教育云技术,消除了大家在使用起步阶段的畏难情绪。

相比于“进”,教研员最为可贵的是做到合理的“退”。“退”就是有意地“让位于教师”。比如,在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的评课环节,我每次都是让老师们先发言,以保证老师们在研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与一线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道理。同时,老师们先发言,也给教研员提供了向一线老师学习的机会,“教学相长”在这里同样存在。相反,如果教研员一开始就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们就只能当被动的接受者,思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就变小了,一些老师即便有话想说也会心存顾虑。而且,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时间长了,就会使老师们养成置身其外的心理,不利于民主、合作、平等的教研文化的形成。

“退”还表现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开展教研活动,我总是尽量隐退,比如,我会安排青年教师担任教研活动的主持,每半天一个主持人,进行轮换,锻炼青年老师们的胆量。我还会安排老师们担任新闻宣传、制作美篇等多种事务,使他们在担责中成长。

“进”与“退”有时还要做到相互转化。比如,在老师们主持教研活动之时,有时现场参会的老师们会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开放的、发散的和多元的,当上课的老师、主持人和其他的老师都无法解答时,教研员就要适时介入,发挥作用。如果教研员自己一时也无法给出问题的答案,就要进行新一轮的研究,通过一定的渠道给老师们一个交待。比如,在听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一课后,在互动交流环节,一位老师提出:在一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以及将来的六年级上册,都有《观察物体》的内容,怎样达到“旧课新上”的效果。这个问题在活动的第一天就被提了出来,我把它当“家庭作业”布置给老师们回去思考,而自己则对《观察物体》的所有的教材、教师用书的相关部分进行了研读和梳理,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思考融入到讲座中,解答了老师们的疑惑。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