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1期(总第319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教师开展阅读人文行走”活动
“行走”中汲取教育的力量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2018年第61期(总第3198期) 导报二版
“苏东坡最喜欢玩,他最好的作品都是玩出来的。他的老师只有一个,那便是‘天真烂漫’。”在三苏纪念馆里,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作家刘小川侃侃而谈,一旁的听众听得如痴如醉。“到了高年级,我要给学生们开个苏轼专题学习。”“《定风波》要放在最后来教。”……这些听众是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的教师们。

迈着绵延弯曲的青石,在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校长付锦的带领下,学校30余名老师一道踏访眉山三苏祠,深入感受三苏文化。这是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教师“阅读人文行走”第二站,此次有幸邀请到刘小川为老师们做全程讲解。

走出课堂,读懂一个书本之外的苏轼

在参观过程中,刘小川从三苏的作品讲起,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老师们讲述了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苏轼的千古文章,讲到文玩清供;从苏轼的妙华丹青,讲到医药养身、美酒美食;从苏轼亦师亦友的师生情、伉俪和睦的夫妻情,讲到大爱泽民的爱民情、致君尧舜的家国情。

“古代文人的作品精彩,是因为他们活得精彩。”刘小川告诉老师们,想要读懂文人的作品,就要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人文背景。对于语文老师来讲,不只是教孩子背诗词,还要帮助他们去理解人文背景,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才会大增。

“乾隆皇帝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凡是苏东坡行走过的地方,乾隆皇帝都亲自走过。”在讲解过程中,刘小川不时给老师们讲作品中读不出的趣闻轶事,老师们也不停抛出心中的疑问,在互动中去读懂苏东坡。名菜“东坡肘子”的起源、“东坡”二字的由来、苏东坡最崇拜的人……老师们都兴趣盎然。

三苏文化巡礼结束后,刘小川给老师们作了一场微型讲座。刘小川幽默风趣、引经据典地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轶事。“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刘小川如是评说。不仅如此,刘小川的讲座与时下教育相结合,倡导教育应解放儿童天性。他还分享了其创作心得,强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没来之前,对苏轼的了解更多来源于他的作品。今天一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苏轼。”该校语文老师罗萍说,走进文人的故乡,感受文人的气息,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更是一种文学的修养。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年级语文老师张洁站在苏轼《定风波》诗词面前,朗读着这一句。“这就是人生的豁达,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它的,吃好、睡好,有什么明天再说。’”张洁表示,自己打算在五六年级做一个苏轼的主题来让学生研读,先了解他的生平故事,然后去读作品,再通过作品回顾这个人。

读生活之书,让教师保持“行走的姿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提升人文素质的必经之路,带着阅读思考实地探寻是内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在来三苏祠之前,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就开展了“乐享悦读”读书打卡活动。本学期,学校的老师们每周在领读者的带领下,品读一个章节,一起共读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和《先贤与中国》两部作品。如今,正读到书中的“苏东坡”章节,学校便组织老师们到三苏祠研学,并邀请该书作者刘小川为指导,带领大家一起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师人文素养的增长不仅是读文字之书,还要读生活之书、世界之书。该校根源于杜甫,语文老师们在阅读杜甫之后,进行了第一次人文行走“杜甫草堂”。接下来,学校还会走进李白故里,去了解盛唐时期的文化。付锦表示,学校不仅要开发教师的行走路线,也要开发学生行走研学的路线,为师生勾勒一幅人文行走的地图。

“老师去行走研学的过程中,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体验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文化去影响孩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付锦认为,自古以来,仁者之人,很多都通过行走研学去充实自己,学校也应鼓励老师去行走研学。

“把一切外部条件转化为教育的有效资源,让教育的力量无处不在。”提到做教师人文行走的目的,付锦希望,把老师们的精气神提起来,随时保持一种“行走的姿态”,激发老师作为人的价值追求。学校应以成就老师为己任,通过成就老师来成就学生、成就学校。

刘小川表示,在中国古代就开始了“游学”,很多文人都是在游走中学习。老师要先动起来,才能带着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故居,学习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人物的人生经历,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根”的。(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