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2期(总第319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技术+教学 如何产生“加法效应”?
■本报记者 殷樱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62期(总第3199期) 导报三版
在一场学科综合测评活动中,代替过去的纸和笔,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把考场变成游乐场,学生们手持“通关护照”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或坐在教室里拼七巧板、或在教室外给老师讲绘本故事……每通过一门测评,学生的“护照”上将获得一枚印章表示顺利闯关。

日前,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以下简称“紫藤小学”)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紫藤季·智慧萃”教学节,包括学科素质测评活动和教学展示活动。除了活动的趣味性,智慧系统覆盖了学校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在基础检测过程中,主测教师全部利用智慧系统,学生使用反馈器进行测试,最终形成丰富可见的后台大数据。在教学展示中也呈现出课堂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小组合作的灵活运用。

二年级学生教一年级学生朗读《声律启蒙》

游戏闯关”代替纸笔考试

让冰冷的分数变成生动的数据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与改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紫藤小学举行了一次有别于传统考试的学科测评活动。测评中既有基本技能的测试,也有动手能力的体现,还有口语交际的表达,从而形成点、面、线构成的网状测评结构,这些都是传统测评无法体现的。

语文检测分为基础检测和走班“乐考”两部分。基础答题部分由智慧平台最终统计数据产生学生检测情况。看图说话或口语交际项,按等级在“闯关卡”上盖印章。通过基础知识大闯关及口语表达,学生们进行了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评。评价既重基础,又不失乐趣。

拼七巧板拼图、拨钟面、画图形……数学也同样采用智慧平台测试,给学生提供了各种体验活动,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通过数据观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又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而非枯燥的解题能力检测。同时,这种灵活多变的形式也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

据了解,在科技助力下,紫藤小学每个学科的老师都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学生特有的学科知识掌握雷达图。以数据说话,使理性的成绩分析变得生动的同时,让教师不仅看懂了成绩,更看穿成绩背后孩子的努力方向,教师的教学侧重点。

“测试结束后,后台会立刻呈现出整个班级以及个体的数据报告,为老师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数据也更准确。”语文老师黄丽霞告诉记者,过去的检测,老师要批改卷子,然后统计数据,再一一分析,会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而现在的智能系统能迅速、精准地记录每个学生的情况,甚至能细化到学生每一道题的分析,这既是对学生成长的精准画像,也能及时帮助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而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看到的也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分数。黄丽霞说,家长在手机上就可以查看到学生测评的数据报告,而不需要仅仅在家长会或找老师一对一面谈才能得知孩子的学习情况。此外,报告上会呈现如阅读理解、字词把握、解题能力等各项指标,可视化很强,家长能更精准地了解自家孩子的学习状态。

学生展示素质测评“通关护照”

 

技术服务于教学,因需而用

小组合作重在培养成长型思维

在下午的教学展示活动中,3位平均教龄3年的年轻教师走上讲台,他们灵活自如地使用技术助力教学,学生则在小组中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分工,受到在场专家评委的肯定和称赞。

在周芳明老师执教的语文课《欢乐对对碰》上,创新混龄教学,让一二年级学生共上一节课。在小组合作中,周芳明让两个年级的学生两两自由组合,二年级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习字词,纠正发音。而老师则更多地作为一个观察者,将学生在合作中的细节用手机捕捉下来,及时上传到电子屏幕上,供大家回看并作适当点评。

教学过程有创新,有亮点,也有不足。对此,各位专家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与程度、大数据下如何处理个体差异、小组合作的时机与把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引发了紫藤小学老师们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3节课上,老师的信息技术都掌握得很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很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博士、成都市未来学校项目指导专家陈静萍表示,在紫藤小学,技术不仅用于教学,还用于教研和管理。可见,在紫藤小学,技术融入课堂已经进入常态化,目前很多学校还做不到。

智慧课堂是不是就离不开技术,专家们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所有的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并非每个环节都使用。”成都高新区语文教研员万庆华表示,比如举手就可以看得清楚的,就不需要用技术去呈现。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智慧教育联盟秘书长周鑫燚也认为,如果传统课堂完全不需要技术也能达到效果,就可以不用技术。

关于小组合作,周鑫燚提出,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不要把合作学习当成一种形式和方法,而要作为基本的规律方法和教学价值观。“如果只注重形式,学习并没有产生加法效应。”

“合作要达到一个人学习达不到的作用。老师设计课堂环节时,要考虑合作这种形式是不是不可替代。”陈静萍说,现在的小组合作往往会变成个别优秀学生的秀场,而忽略了其他表现不怎么优秀的学生。“是否可以让最害羞的学生先说,让每个学生都发声?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