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4期(总第320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黑科技”点燃师生热情 新模式做透产教融合
《教育导报》2018年第64期(总第3201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学校有真实工厂供我们实践,还有企业工程师现场指导操作,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邓永烈口中的工厂,是学院的校办工厂,原本是原四机部所属的国营第633厂。如今,这里既是一个服务军工、服务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又是协同育人的教学工厂。工厂现有生产及教学设备近200台套,生产、教学场地使用面积近6000平方米。

记者来到校办工厂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一的学生正在现场拆装整机,学校科技处处长张世凭介绍,工厂和学校根据产品的设计、生产、装调、质量控制等环节开发了30多个教学模块,供学生实习实训用,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不同模块,由工厂现职的工程师、技师进行指导。

“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分别在工厂展开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四种层次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工厂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工厂。”张世凭说。

·创新模式产教融合共荣共生

在控制中心下单客户指令,通过自主开发的云端制造软硬集成系统,全程智能化将客户个性化定制的平板电脑外壳生产出来……这是记者在成都工业学院成工富创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见到的一幕。

除与知名企业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外,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公司合作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实体运营机构“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这种校企合作新机制是将产教两张皮、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新型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共荣共生。”严余松说。

另一方面,学校也用科研资源反哺企业。严余松介绍,学校自主设立科研的“企业专项”,由企业发布需求指南,学校科研基金提供资助,学校教师联合企业人员进行申报并开展项目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截至到去年12月,共有36项企业专项项目指南发布,直指企业实际问题160余项。

更进一步的融合还在继续。今年5月,省教育厅与省经信委正式签订协议,“厅委共建”成都工业学院。据悉,这是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签署的第一份合作协议,期望通过共建,尽快探索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模式。

严余松介绍,目前,产业数据中心、研发服务中心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及产业服务平台正在搭建,相关实验室、研究中心获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战略效应正在迅速显现。”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Foxbot机器人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