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5期(总第320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拨动学生的“情弦”
于颖泓
《教育导报》2018年第65期(总第3202期) 导报三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启迪,必须通过选文中生动的语言文字描述感受得来。因此,在教授这类文章时,教师要紧扣文本中情感的“三点一线”,即一个聚焦点、一个动情点、一处空白点、一条情感线,拨动学生的“情弦”。

一、紧扣聚焦点,激发情感

题目往往是文本中心的体现,是文章的眼睛,它好比一扇窗,读者透过它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例如,苏教版第四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的题目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其中“抱”字是文章情感的聚焦点,凝聚着母子深情。由这个“抱”字,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要抱母亲?是怎样抱的?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通过对题眼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情感,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把握动情点,体验情感

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总有几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只有抓住文章中的动情点,反复品读回味,入情入境,方能挖掘出其中的情感内涵。例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中作者抱母亲入睡的动作坐、抱、轻轻地摇动”和“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角流下来……”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心中的幸福与欣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特定的词汇和语段往往体现着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细微之处,体味其中的情感和韵味。通过品词析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为丰富,并受到文学美的熏陶。

三、挖掘空白点,内化情感

对文本进行适时的“补白”,引导学生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猜测,探索文本背后的情感空间,使情感得到迁移、内化。例如,苏教版第三册课文《孔繁森》记叙了孔繁森收养3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第3段孔繁森到医院要求献血时的一幕“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要求学生设计补白,议一议孔繁森深夜去医院献血,他和大夫之间会说些什么,再通过小组自主排演“深夜献血”的场景,实现情感的迁移和内化。

四、牵动情感线,抒发情感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即文章中的情理与文辞有如经线纬线之于纺织互相依存。在优秀的文章中,“情”往往潜隐于行文之中,其变化富于层次,形成一条发展线。教师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线,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激发其抒发情感的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