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6期(总第320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首届四川省学前教育论坛上,专家、园长和家长喊出最强音——
幼儿教师,大胆亮出你的专业力
■实习记者 赵紫芸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66期(总第3203期) 导报三版
“既然入了行,我们就是专家!保姆的帽子必须由我们亲自摘除,换上专家的帽子。”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园长晏锐的一番话,引起在场400余名专家、园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共鸣。

面对社会的误解和压力、家长偶尔的不理解,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回应质疑?如何处理家校关系?如何提升教学水平?6月20—22日,四川教育报刊社联合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在遂宁市举办首届四川省学前教育论坛,来自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专家、园长、教师、家长齐聚一堂,展示办园经验,谈职业伦理和职业信心。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这也正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我是幼儿园教师——探讨新时代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入了行,我们就是专家”

——省内11位园长和家长共话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论坛上,专家、园长、教师现场交流

近年来,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误解,教师自身也出现职业认同不足。在首届四川省学前教育论坛上,来自遂宁市、成都市、甘孜州等多个市(州)的幼儿园园长展开了主旨演讲和交流,希望提升幼儿教师群体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

学校助力,教师教学工作的坚实后盾

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离不开学校良好的培养基础。“幼儿园教育场中每一位都是教育工作者。”来自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教育集团的王霞说,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发展部,全面覆盖了所有教职工,为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如何让教师成为更好的自己,邻水县机关幼儿园通过创办教师周教师成长计划,用一周的时间集中展示教师的教育思考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成立智囊团、帮帮团等,为教师提供平台。

邻水县机关幼儿园中三班教师白跃琼在活动感言中写道:教师周活动结束了,我收获了来自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收获了来自帮帮团的鼓励与陪伴,也收获了陪伴团的温暖与感动。”

而射洪县太和镇第四幼儿园园长胥咏梅,带领教师开展了许多拓展活动和学习课程,以工匠精神,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谈到师资培训,泸县教育局的朱莉说:“幼儿教师可以依托高校,做好职前遴选,严格持证上岗,入职后运用学分制管理,做好职后培训。”

广元市教育局基教科幼教管理干部高靖带来了广元经验,即组建市级、县区、片区三级教研联盟,形成联盟园所园长、业务园长、管理人员、教师、三大员五级研训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普惠性民办园、附属园的师资研培结合。

遂宁市教育局基教科的李先军提到,幼儿园的环境本身也是课程。“让教师参与到环境设计中,能改变传统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分析教育模式,了解孩子的需求。”

自我成长,教师职业认同的必要途径

教师的职业信心最主要的来源,还是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仪陇县新政幼儿园园长何玲认为,当家长选择一所学校时,第一眼看见的可能是硬件,但左右家长做出最终选择的,是动态的人而非静态的物,所以,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才是幼儿园最好的代言人。

“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素养,首先是自己要加强理论学习,统一创新教育理念,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形象和综合能力。”资阳市雁江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李晓路说。

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里,66.7%的时间都是生活活动,但这并不等于幼儿园教师就是“保姆”。

“既然入了行,我们就是专家!保姆的帽子必须由我们亲自摘除,换上专家的帽子。”谈到了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误解,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园长晏锐一席话触动了现场所有学前教育从业者的内心。

晏锐介绍了5个摘帽子大招:第一是舍近求远,人生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幼儿园主要培养孩子的后继学习力;第二是扬长避短,幼儿园教师最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应该着重于教育而非教书;第三是小题大做,比如地震、火灾等危机演练,必须反复学习;第四是展懒敛勤,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第五是眼高手低,要在高考指挥棒下,从小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家校共育,孩子健康成长的畅通桥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是一条战线,可教师觉得家长工作难做,家长也认为与教师沟通困难。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应该敞开心扉,真诚对话;多琢磨事,少琢磨人。”作为家长代表,《四川教育》杂志编辑雍晓燕说,信息对称与畅通是家长和学校拓宽家校互通渠道的前提,应该多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即时交流,同时家长会、家访等能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胡燕的孩子刚从幼儿园毕业,在她心中,优秀幼儿园教师的标准,一是师德,要爱孩子,要务实,公平公正对待孩子;二是幼儿教育技能和方法,善于鼓励和表扬,善于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雍晓燕也提到,老师和家长的精力不应消耗在无谓的事情上,而是用在提升自己的素养上。如果老师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能建立家长的信任。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大型活动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何玲说,如果碰到沟通障碍或挑剔的家长,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一定会受到学校的保护。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家校共育,需要双方的配合和沟通,共同培育孩子。

 

专家观点

面对职业伦理冲突,幼儿教师的4种可用招式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刘黔敏

幼儿教师要处理很多关系,与幼儿的关系、与学校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社会(社区)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一项调查中,细心、耐心、负责,受过专业教育,能与家长经常沟通,能保证幼儿安全等6个选项有超过20%的家长提及。以安全为例,幼儿在园中自由翻越栅栏玩,如果有人掉下来擦伤,此类行为便会被家长和学校叫停。

出现这种冲突,老师该怎么办?活动还要不要继续?这就涉及伦理冲突。

幼儿教师职业伦理冲突,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焦虑和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4种路径去直面困境:其一,在专业上提升自己,伦理智慧的基础是基于对教育、对幼儿的理解。理解影响儿童行为的原因,有遗传、抚养模式、家庭环境等。其二,在伦理认知层面,动机善的观念需要反思。教师不仅要有动机的善,还要注意手段的善。其三,在角色定位层面,伦理智慧的阈限,在于与教育对象适度的疏离,出现冲突时,要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其四,在文化生态层面,伦理智慧生成的土壤是建构有德性的园所文化。要对家长进行引导,先让教师感受到尊严感和价值感,再将这种尊严感和价值感投入到工作中。

幼儿教育中不能缺位的音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徐韵

音乐让我们通过艺术的形式意识到生命的存在。语言苍白之时,它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复杂的情感;思维穷尽之时,它可以带领我们走向豁然开朗的顿悟。

从儿童终身发展角度讲,其核心经验中包括感知与体验,即感受、分析、体会艺术传达思想的方式;想象与创造,即产生新的艺术创意,并将其发展为艺术作品。

儿童的音乐感知与体验是指儿童被自然界、生活中好听的声音或音乐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儿童对基本音乐元素的感受发展轨迹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层都由节奏、音高、音色等基本元素构成。

幼儿教育中,音乐不能缺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为幼儿提供音乐感受与体验的机会,如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和生活,倾听好听的声音,发现有规律的节拍和节奏;善于寻找音乐与生活的结合点,尽可能将音乐还原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加强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视觉艺术感知音乐,如《小狗圆舞曲》就是音乐与绘本的结合,《音乐水枪》是音乐与动画影视的结合;通过文学感知音乐,将文学作品主题与音乐作品风格相连,将故事发展与音乐起伏交融。

技术,让幼儿游戏教育创意无限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洪荣昭

传统做法中,教孩子读书、学算数。现在,需要支持儿童融入与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其快乐、健康,有思维、有关怀和社交,成为合作、创新、胜任与负责任的公民。

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将其用在开发幼儿游戏中,在游戏的设计上需要有挑战性,要让孩子有玩兴,孩子就会去试探,去想策略,去挑战更高的难度。

影响幼儿玩兴的因素有对等性、互动性、选择性、困难度、复杂度、竞合性。所以,老师在设计时要有针对性。

以台湾地区使用过的洞洞板游戏为例,这是一种平衡游戏,对象是4—6岁的孩子,活动需要洞洞板4个、绳子4条、雪花片4篮、空篮子4个、标地物4个。

活动设置两个关卡:关卡1,是一种类似篮球团队竞赛的形式,每组4—6人,合作将绳子绑在洞洞板上,提起来,哪一组先让洞洞板达到平衡,即获胜。关卡2,接力竞赛,全班分为4队,各队以两人为1组,以自制的平衡洞洞板接力搬运雪花片,计时5分钟,哪一队搬运的雪花片最多,即获胜。

利用电子技术开发一些小游戏,能培养孩子的认知、归纳能力,训练他们的专注力。

有了文化,幼儿园才有生命力

成都学院教授 刘先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只有建构了充满生命和有特色的文化,幼儿园方能健康持续发展。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幼儿的健康发展,关键是建设具有开放、创新的课程文化。

幼儿园立园之本——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形成办园特色的基石,是幼儿园在整体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品质和风貌。要在生活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欲望,在周围世界捕捉生活教育素材,在大社会中扩展生活教育空间。

以成都第四幼儿园为例,它的文化理念中,儿童是独特的生命,儿童在活动中建构,儿童是人类的未来。课程注重多元,强调整合,突出探究;环境创设,让每一个四幼人体验到归属,让一切良善的活动得到支持,让成长中的人迎接适度挑战;管理也有自身理念,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是对话,是谋求共生。

 

创新经验

GIO逻辑思维让幼儿数学很有趣

台湾威尔森教育集团副总裁 简志升

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群体生活、群体学习和群体互动中,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威尔森幼儿教学系统包括了人文艺术、体能健康、语文沟通、推理逻辑、美语生活、情绪常规、数位学习7个部分。

传统教学中,数学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是幼儿教育的难点。威尔森提出GIO逻辑思维数学:着重“寓教于乐与做中学”,让孩子了解数学的真谛与多元的过程,以情境(故事)引导,激励想象与言词共鸣,再以实物操作,引导习作方式、自主思考;以双向交互式学习者为本的学教易位,取代传统告知性教学,培养幼儿思维能力;融合“教学、教材、教具”三教一体,将难懂的数学符号、几何图形透过实体的教具呈现在学生面前,辅助其浅显且具体地理解数学。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不在于题目深浅难易、运算速度能力,而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具体的数学基础观念,建立全面性的数学与逻辑思维和运用能力。

幼儿园也是培养孩子学习力及改变其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威尔森多元脑力发展课程中的CATS专注力训练系统,从脑波和潜意识做起,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该课程包含脑波稳定、脑力锻炼、体动课程、放松练习等,让学习者能进入优势脑波的状态,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提升孩子的多元智能质量。

多元文化中,幼师的专业化成长

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实

新加坡的孩子在英语、华语、马来语等不同语言环境中成长,同时伴随各民族文化的冲击,如何融会贯通,平衡主流文化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新加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府更加关注幼儿教育专业规范化,2013年ECDA(幼儿培育署)成立,从规模、结构、布局、质量、服务等方面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新加坡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部、私立教育委员会、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劳动力发展部,全方位保障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

现在的幼儿教师培养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实用人才,同时要求幼儿教师全面发展,兼备基础知识、思维拓展、与社会接轨、与家长沟通等能力。

2009年开始,新加坡逐渐使用“新技能资格系统”进行师资培训,使幼儿园课程重视多样性,打破学科概念,以幼儿的学习为中心,发展学生的新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要有完成任务、事故处理、技能转换、角色技能、任务管理、新技能资格的能力。

同时,教育相关产业也对师资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出版业要求教师能进行专业需求分析、策划,能提供教材教参的使用培训,能对出版教育化质量进行鉴定评估。玩具制造业希望教师能进行儿童玩具教育心理分析以及对学具、教具操作功能的把握。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幼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及相关产业人员对国际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家长希望孩子有“国际化的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及格线被越拉越高,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了解幼儿教育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