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7期(总第320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深度学习:用深度的“教”引导深度的“学”
■本报记者 杜蕾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67期(总第3204期) 导报三版
真正有效的学习不局限于考试,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上。近年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各学校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深度学习”也因此受到普遍关注。

学校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策略,帮助学生从浅层教学活动转向深度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日前,成都市树德中学举行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为主题的第32届教学研讨会,会上,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森教授对深度学习进行了详细剖析。

树德中学教师王华美展示深度学习课堂

“夫妻手中的鸡蛋”激发深度学习浪花

什么是深度学习?李森举了一个例子。

他在读中学时,老师讲朱自清的绿》,先讲朱自清的简介,然后分析段落,接着全班反复诵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李森感觉相当枯燥。“老师完全从教材出发,思维没有跳出教材,学生学习也只能停留在浅表。”

最近李森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同样是讲《绿》。正式讲课前,这位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妻,丈夫身材魁梧,妻子娇小,他们分别卖鸡蛋,丈夫三天一个鸡蛋都没卖出,妻子却只花了一天卖完了所有鸡蛋。学生纷纷猜测缘由,此时老师揭秘:同样大的鸡蛋,放在妻子的小手中显得很大,而放在丈夫的大手里就显得很小,这就是妻子卖鸡蛋这么迅速的原因。学生恍然大悟,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妻子的秘诀其实是运用了文学中的“衬托”手法,他请学生把《绿》中“衬托”手法找出来,就此展开课堂。

“这名老师的设计很有艺术性,用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浪花,把思维带到了课文背后,抓住了语文教学实质,让学生进入了‘深度学习的状态’,把教材转化为学材,实现了创新。”李森说。

“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关键在于对‘深度’的理解。”李森认为,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表学习、机械学习和无意义学习而言的,强调学习的深入、深层和深刻。在他看来,要认识深度学习,需要把握4个关键词。一是情境”,老师需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二是“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三是“统整”,要指导学生实现对知识、能力、价值等的统筹整合;四是“高阶”,让学生学会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综合这些要素,李森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对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知识进行理解性和创新性学习的活动。其中,学校的指导必不可少,强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强调教育性。而知识,不单单只包括学科知识,简单归类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反思和批判

当前,教学观念和行为变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知识教学观,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引向逻辑、方法和思想,培育学生的能力和品格。这其中,深度学习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李森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的目标,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学生通过网络能更加快捷地获得广博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权威地位已经发生动摇。那么,教师的着力点在哪儿?深度学习或许是答案。

“‘知道’不等于‘明白’,因为学生未必有相应体验,‘得到’不等于‘真正拥有’,因为学生可能无法很好驾驭,也不一定能自主‘创造’。”在李森看来,只有通过深度学习,老师才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反思和批判,也才能将老师的作用引向更深处。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有什么特点?

“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的理解性、生成性和价值性。”李森说,深度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其已有经验调动、结合。他以英语学习为例,中国学生普遍学习多年英语,却很难与外国人流利交流,究其原因,还是在学习时始终是对知识点的被动接受,而对人家的文化不理解,更不用说建构与生成了。

深度学习还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过程的挑战性、动态性。“我认为,不要把深度学习简单当成一个新生事物,它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性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在李森看来,老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可以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突出问题意识。同时,打破过去以学科为基本线索安排教学活动的传统,开展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突出问题意识,以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为起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需从教材走向文本,从文本走向学材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离不开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路径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赋予学生学与思的时空?

设置教学目标是第一步。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教学目标不能基于某一个知识点来设计,而要设计培养学生理解、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立体式教学目标。

李森以美国阿森纳高级技术学校11年级课表为例,解释教学目标设计如何立体化。根据课表,学生上午7点半至9点17分进行美国研究课程,包含历史和英语学科。9点20分至11点7分学习生物化学课程,中午12点50分到14点半是数学应用程序,包含微积分和物理学。

每门课程都包含了两个学科,强调了综合性和统整性。同时,课程全部以项目为核心,学生在项目中协作学习,共享知识和成果,展开批判和交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所有权,他们在项目和团队中工作,向同龄人负责。

在教学内容上,“依据教材,但不囿于教材。要从教材走向文本,从文本走向学材。”在李森看来,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线索,从教材走向文本,就是要把教材变成教师自己理解的东西,走向学材,则是更进一步,基于学生发展的基础,联结其生活经验,形成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典型性的学习材料,促进教学内容向学习内容的转化。

教学过程突出活动和实践,探索从“颈部以上的学习”走向“全人学习”。李森解释说,过去学生学习,很多人只动脑,没有动心,而深度学习,不仅要动脑、动心,还要动身,即人真正地在现场。

李森的实践中,通过课堂导学、课堂研讨、课堂评价3个步骤展开深度学习,在导学中提出重点、难点、疑点,让项目驱动;在研讨中,进行教师点拨、项目训练、问题反馈,解决问题。在课堂评价部分,通过学生作品展示、深度反思、提升创新,最终调动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