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8期(总第320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市域统筹”着眼全域动态倾斜保障均衡
全域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
■本报记者倪秀
《教育导报》2018年第68期(总第3205期) 导报一版

“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中,全县教育装备提升总资金9934万元、光环境改造资金200万元、运动场改造共投入资金3395万元……”说起近年来教育的投入,蒲江县教育局局长杨忠云很高兴。作为成都西南边缘的农业县,蒲江县GDP不到成都1%,财政可支配收入不足10亿元。

杨忠云感叹说,蒲江县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显著,这得益于蒲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得益于成都市以“市域统筹”的方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3年,成都市所有区(市)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成为了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近年来,成都市着力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质量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地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市域统筹”的新方法,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全域成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底线思维夯实优质均衡发展基础

黎锐,是成都铁中府河学校八年级四班的一名学生。2012年,他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成都就读。去年,黎锐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中小学学生击剑公开赛,取得了初中组男子佩剑个人赛第八名的好成绩,登上了国际比赛的领奖台。

“以前,击剑运动我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从未体验过。”黎锐告诉记者,他以前从未想到自己可以参与击剑运动,而现在,击剑已经成为自己最大的爱好。

成都铁中府河学校是成都市金牛区唯一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魏宁东介绍,学校地处成都市三环边,周边商贸城较多,由此延伸了众多的第三产业服务,在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近80%。近年来,为让他们享受和城里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学校结合九年一贯学制特点,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全程关注学生的“全人衔接教育”。

“无论什么时候,保障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均等都是我们的底线。”成都市教育局综合改革处处长戴晖介绍,在城乡教育资源不断拓展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政府公共责任感及服务能力,更加关注重点群体和重点学段,确保区域内每个公民平等地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底线思维”。

成都的“底线思维”主要体现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就学”、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平等就学”、保障特殊儿童“正常就学”和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如建立和完善的从学前到高等教育“不重、不漏、满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2013年以来,全市年均资助总额一直保持在10亿元以上,确保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承诺。保障符合政策的随迁子女91.9%在公办学校就读,并同等享受成都市户籍学生

各项政策。动态思维突破资源配置静态结果

全域“基本均衡”只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要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在人财物的配置上,就要建立动态配置的机制。为适应城乡教育一体化动态发展的要求,成都市主动突破资源配置“基本均衡”的静态结果,在人财物等资源方面建立起动态配置机制,以“动态思维”去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提升配置水平。

“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会因县级财政的差距,导致教育的不均衡。”戴晖介绍,成都市形成了“动态倾斜”制度。比如,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通过“动态倾斜”的政策调整之后,中心城区、近郊、远郊县级财政分别承担100%、60%和30%。

以杨忠云所提到的近年来年蒲江县的教育投入经费为例,运动场改造投入的3395万元资金,是按照市县7:3比例分担的。而光环境改造的200万元资金,全由市级承担。

推进经费标准“动态调整”,则是“动态思维”的另一种体现。比如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两年动态调整机制,对高于国家规定标准部分,用“动态倾斜”的制度分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建立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调整增加制度,2016年,成都市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6000元,在新出台的《成都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中,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继续适当提高。

而在校长教师的“动态交流”方面,成都市深入实施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推进“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改革,破解人权、事权、财权“三权”困局。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等教师从业制度。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含副校长)同一学校9年任期制度、区域内年交流教师占应交流教师10%和骨干教师年交流比例占应交流骨干教师15%制度,建立名校集团内教师交流制度、学区内学科教师“多校任教”制度等。

杨忠云说,“动态倾斜”的政策充分考虑各地区差异,选择适合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确保教育投入向远郊或者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同时,市县分担机制又构建起了市县责任共同体,也统筹并优化了教育资源,落实并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从理念变成了行动,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全域思维实现区域共进城乡融合

大邑县实验中学是2002年从初级中学扩建的一所高完中,扩建之后,学校一度发展困难:优秀学生留不住,教学质量不高,社会满意度不高,似乎不知出路在哪里。

2013年8月转机出现,成华区教育局与大邑县教育局结成“成华—大邑教育互动联盟”,全力推动两地教育融合互动发展。成华区百年名校成都列五中学与大邑县实验中学牵手发展,列五中学选派管理团队进驻大邑县实验中学,开启第一轮为期3年的领办。2016年8月,第二阶段的领办工作再次启动,列五中学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到大邑支教。2013年以来,成都市推动这类跨区域领办和托管的学校已有49所,每年在办的常态保持在30所。

如今,大邑县实验中学在几年的托管中从学校德育到教学改革,从学校管理到用人机制,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未来发展的工作思路,从一所薄弱学校一跃成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越是均衡的时候,我们越要关注薄弱地区和学校,全域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戴晖说。大邑县实验中学的变化是成都市打破区域壁垒,推进区域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市根据阶段性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程度,有的放矢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打破校际、区域、空间、行政四重壁垒,推进城乡教育的全域共进。

记者了解到,类似于成华区和大邑县的这种区域融合发展,成都已在全域22个区(市)县推动,以“一对一”为主要方式,“一对二”“四对一”为辅助方式,结成区域教育联盟,促进全域成都教育的大融合、大均衡。同时,打破优质名校地域界限,实行市级统筹规划优质名校集团布点、以区(市)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方式,全市

22个区(市)县组建义务教育段名校集团80个,成员学校114所,覆盖学生近24万名。此外,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空间壁垒,扩大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近郊、远郊学校的覆盖面。建设全日制远程教学学校118所,受益学生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