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68期(总第320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场别样的开题会
■本报记者 倪秀
《教育导报》2018年第68期(总第3205期) 导报三版

日前,成都市实验小学明道分校举行了《基于明道文化的“三明”生活体验课程实践研究》课题开题会。成都市实验小学终身名誉校长苏文钰、成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督学陆枋、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副所长杨贤科、成都市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旭、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薛巧巧等教育“大咖”悉数到场。当天,与会者从课题讲起,对当前的教育热点话题和现象展开讨论,呈现了一场别样的开题会。

“充分调动家长、社区等社会资源参与学校教育,这非常好。”看完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后,杨贤科对家长、社区参与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谈到,构建一个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前有很多学校做融合课程,但大多停留在‘拼盘’的程度上。”刘旭谈到课题的下一步发展,他建议实小明道分校在做融合课程中,一定要注意融合和整合的区别。他指出,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妨建立一个更适合师生的评价标准。

开题会上,实小明道分校师生展示了《基于明道文化的“三明”生活体验课程实践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看完展示后,薛巧巧感叹“真想穿越回小时候,重新当一次学生。”她谈到,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生活教育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一定不能少了学生的参与,在课题研究中,老师们要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起学生需要又喜欢的校本体验课程。

“不能忘记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与会嘉宾中,苏文钰年龄最长,却最先提出课题要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思路。苏文钰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要教会学生求真、养善、创美是最难,也最重要的,而在互联网时代,教会孩子认识真善美,鉴别假丑恶显得尤为重要。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这所学校的‘哲学’。”陆枋指出,学校文化是根植于学校,是长期的办学经历中自然生成。她提醒老师们,教育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学中,所以教育科研需要热情,也需要理性。另外,她建议,在课程研究中,应秉承“国家课程+”的形式,在充分上好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再去做一些校本化的实施,才不至于本末倒置。

实验小学明道分校校长周学静介绍,《基于明道文化的“三明”生活体验课程实践研究》课题是学校承担的成都市2018年市级规划课题。2011年,实小明道分校就提出“求学问之真、养品性之善、创生命之美”的校训,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一直在思考:学校的特色文化和教育主张如何在课程中更好地服务孩子?该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所开展的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