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70期(总第320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北师大教授崔光佐:用创新能力在学习中“拿高分”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2018年第70期(总第3207期) 导报三版

如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思维训练研究中心主任崔光佐表示,路程小于等于时间乘以行驶速度,成绩小于等于时间乘以努力强度。“大家都喜欢讲解题套路和考试押题,但套路往往是危害最大的。所谓的方法其实就是投机取巧,解题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努力到极致,才会体验到经历成功的创新过程。”

日前,在《基于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教学研究》课题开题会上,崔光佐作了以《创新能力教学的理念与实施》为题的报告。报告中,崔光佐明确了创新能力的定义,并对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方法,通过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最后获得知识和能力,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与人格,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意志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崔光佐表示,所有的能力都是以结果来衡量,结果产生了过程,过程就是思维。需要哪些条件来产生这个过程:知识技能、一个人的全心投入、行为素质和人格品质。尝试创新是需要勇气的,创新不是一个技能,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一个真实问题的挑战,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关于教学中的有关概念界定不清,教学效果也难以评价。”崔光佐说,教师首先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的描述;“技能”是针对某种对象的特定操作方式;“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问题”是有一个目标,但不知道如何达到;“思维”是遇到问题,并想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精神活动;“思维能力”是成功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在崔光佐提出的创新能力教学的目标中,知识、技能和能力都是智力因素,其中,能力又分为解决类似问题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和解决新异挑战性问题的创新能力。像专注的态度、勤快的习惯和意志力等素质,以及信心、耐心、恒心、勇敢、开放等人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

那么,这五维目标与成绩到底存有什么关系?崔光佐用数学试题结构进行了分析。基础题需要的能力是基本知识和技能;中档题是迁移能力,就是解决类似问题;高档题是需要创新能力,也就是新异的挑战性问题。很多学生在高档题上拿不到分,就是因为缺乏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过程讲究的是从讲解到迁移,从举一到反三。”崔光佐说,通常学生惯用分析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利用已有知识来查找和修改方案。但如果通过该思维找不到呢?那就需要创造新方案来解决,这时候创新能力教学就凸显作用了。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就是要用最高强度的努力来面对新异问题的挑战与超越,这才是课堂的质量。崔光佐认为,高质量的课堂就是要挑战学生的智力,挑战老师的能力,战胜挑战共同提高,不断突破教学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