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70期(总第320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射洪县实施研训联动,管理互通,资源共享,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激变一年,城乡教育“活了”
■本报记者何文鑫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70期(总第3207期) 导报一版

“真怪诞呀,又有趣,你望望公园里,有四百只鸡鸡咕咕咕,是何家的不知道。”欢乐的儿歌声中,青年教师李红梅带着孩子们边唱边跳,一旁的助教陶萍弹琴伴奏。

这是一首粤语歌曲,要达到能唱能跳的效果,让孩子们沸腾起来,对于射洪县乡村幼儿园瞿河中心幼儿园的老师而言,绝非易事。

随着教育联盟的成立,乡村幼儿园加入县城优质幼儿园,管理一体,研训互动,资源共享,更多李红梅、陶萍一样的老师来到乡村园开展活动,孩子们变得活泼多了。

过去一年,射洪县通过走集团化办学之路,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乡村学校看到希望,教师有了自信。城乡教育,活了。

城区优质园+乡村园

乡村幼儿园不再为无法开展活动课发愁

瞿河中心幼儿园是瞿河学校的附属园,典型的乡镇幼儿园。校长刘凯歌介绍,非专业出身,6名教师没法给100多孩子开展活动,老百姓宁愿多花钱送孩子上乡镇上的私立幼儿园。

与多数地方面临的困境类似,射洪教育面临城镇挤,农村空;教师数量总体超编和年龄、学科结构缺编并存;学校招生难和大校额、大班额并存等问题。

为打破这一局面,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射洪县探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去年开始,走集团化办学之路。从学前教育到初中,建立多个教育联盟,以强带弱,打通管理、师资等渠道,实施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评价捆绑六大工程。

改革紧锣密鼓地进行。县城4所优质公办幼儿园牵头成立4大学前教育联盟,瞿河中心幼儿园属于太和四幼教育联盟。联盟内一共有9所幼儿园,各自保留原有校名,加挂联盟校牌,法人不变,人事和财权独立。

5月11日这天,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太和四幼园长、太和四幼教育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胥咏梅带着召集联盟教师到瞿河幼儿园开展联盟教研活动,便出现文章开头太和四幼教师李红梅、陶萍和孩子们欢快歌唱的那一幕。

事实上,这个联盟是今年4月24日才正式成立的,但这已是联盟内第5次活动了。胥咏梅说,正式成立之前便对9所幼儿园进行了摸底,很快开展教研活动。

在联盟教研活动中,太和四幼的周泽燕上了一堂《我们一起去旅行》的活动课,另一教室内,是联盟教师在讨论如何开展音乐活动。

短时间内,联盟的实效就出来了,乡村幼儿园变得欢声笑语一片。老师们也在联动中不断碰撞,激发出更多活动课点子。

“联盟的目的是促进每所园更好地独立发展,我们计划争取三年内形成一园一特色,并推动各自课程改革。”胥咏梅说。

名校+薄弱校

弱校不再为生源发愁

提起之前的招生状况,太和镇第七小学校长邱杰不好意思地叹了口气。

太和七小是一所合并校,位于县城城北城乡结合部,学生多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区乡孩子。随着城市扩容加快,学校虽不再是城郊,但是生源并没有变化。

师资薄弱,教研活动人气不旺,对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接受滞后,最关键的是,老师们觉得在城区学校干着乡村教师的事,职业成就感不强。

去年5月20日,太和七小与城区名校太和一小正式结成太和一小教育联盟。联盟内有4大片区,辐射全县数所小学。联盟内学校一个标准要求,一个标准管理,一个标准建设。

教研方面,双周周二下午是联盟内的数学教研活动,周三下午是语文。邱杰介绍,同学科、同年级教师深度融合,讨论如何优化课程设计,如何讲得更有趣。每学期开学,两所学校也会开会,七小老师有什么诉求,一小针对性提供帮助。这类活动延伸到微信群和QQ群的及时交流。

太和七小和一小每年以10%的比例置换教师,其中包括一名校领导。通过这种方式,七小教师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地学习,无论是学习管理,还是教学、教研,以及家长工作的开展。

学生活动也实行联动。太和七小是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示范学校,足球教师李骏专业强,所带的校足球队经常获得省市奖项。结成联盟后,七小和一小时常进行足球联赛,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更大了。

“老师们的眼界打开了,在活动中变化,并逐渐提高教学水平。”邱杰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家长满意度提高,又引发教师自我认同度提高。

现在,片区内家长认为读七小就是读一小,“学校还没有正式扩建,需要控制学生人数。”邱杰一边说着,脸上显出满意的笑容。

中心校+微小村小

乡村教师不再为边缘身份发愁

初入武东小学,孩子们正在午睡,校园寂静无声,唯有鸟鸣。很难将它与18个学生和6个教师的现状联系起来,更无破败和死气沉沉的景象。

办公室有空调,教师有简易厨房,有伙食补贴,园子内大树参天,花草丰茂。

武东小学也有自己心酸的过往。因为人少,校园活动少;教师老龄化严重,新的教学手段和新到的教学设备都未启用;条件有限,教师生活不便,也不想“折腾”改变教学,更无自信。

“要是外边的人去了学校,老师都是躲着走,根本连招呼都不跟你打一个。”金华镇中心学校校长、金华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何秀才说。

变化始于金华学校教育集团的成立,它联合片区内的中心校和小规模学校,抱团式发展。射洪县将乡镇规模不足50人的小学,保留建制,实行中心校托管,通过集团化道路,一共成立6个乡村教育集团,让村小不再“小”。

去年7月,金华教育集团成立后,先后干了4件大事:在规章制度上,做顶层设计,谋划全体学校未来3—5年的规划;岗位津贴发放、职位评定,全员参与,标准统一;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教师精神面貌的重塑,各校特色的梳理,课程建设的同步进行;武东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绿化就投入了10多万元,集团再拿出经费,为教师午餐补贴两元,购买了餐具,订阅了报刊。

集团在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融合上下足功夫。融合也包括教研活动一起开展,让村小老师到有2000多名学生的中心校来上课,集体备课。

何秀才讲了一件小事。今年寒假,集团教师集中学习3天。天气冷,工会组织编了一套操,上午休息时,150多名教师分组做操,跳热了,氛围也就活了。“最后一天比赛,50多岁的教师都活力十足。”何秀才说,今年4月,集团又举行了教职工排球赛,师生千人书法大展。读书小组正在筹备中。

“有了阳光的教师,才有阳光的学生。”何秀才说,集团办学不是要搞垮小学校,而是给予人力、财力支持,搭建平台,让村小教师不再为自己的边缘身份发愁。而中心校每到开学季人满为患的难题也随之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