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79期(总第321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绿校”奋起川滇间
——宜宾市筠连中学特色教育观察(二)
《教育导报》2018年第79期(总第3216期) 导报三版

除了颇具特色的“绿色教育”和“绿色课堂”之外,宜宾市筠连中学的“中华正德”教育以及苗族文化建设工作也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养成正德育美品

育才先育品,树人先树德。筠连中学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秉持“厚德博学,励志强身”校训精神,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近年,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大力推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春励志教育和绿色环保教育,让学生志存高远,养成“中华正德”。

该校校训中的“厚德”,办学理念中的“身正”,育人目标中的成人”等,都在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绿色教育”首要目标是培育“绿色人才”,而“绿色人才”首个标志就是“正德人”。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正德人”,学校建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德育副校长分管,政教处主任具体落实,教职工全员参与,校团委和学生会协作,家庭和社会力量加入的德育工作体系。

(一)构建“绿色德育”格局

该校坚持“以德治校”,创新德育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三课、四自、五全、六重”的“绿色德育”格局。

“三课”即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逐步形成“主题式德育、感悟式德育、实践式德育”三大德育课程。

“四自”即高度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

“五全”即教职工追求全员育人,全能育人,全心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六重”即学校重视传统美德、理想信念、习惯养成、艺术修养、卫生环保、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度重视“活动育人”

为将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学生人格、气质和修养,学校开展了规范化、课程化的系列德育活动。

一是“筠中之声”意深远。为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情感,打造“绿色德育”品牌,学校于1984年秋期举办了首届“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暨“筠中之声”艺术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33届,成为学校一张亮丽名片。该艺术节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或回顾历史,歌颂当下,展望未来;或抒发爱国情怀,歌颂集体主义,讴歌先锋模范;或诗歌朗诵、话剧表演、歌舞演出;或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每次演出均吸引筠连社会各界上千观众前来欣赏,它不仅成为学校“绿色德育”的重要一环,更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窗口和文化艺术的盛事,其影响超越川南,辐射云南盐津等地。

二是“校园书画”展风采。学校开设了“书画活动室”和“剪纸工作室”。督学许自刚为学生讲解书法之美,义务培养书法爱好者;教师代良玉指导的剪纸艺术,卓有成效。学校每年举办师生书画展,彰显书画之美,弘扬传统文化,书写时代精神。书画展上,师生踊跃参与,或临摹名家之作,或自我创作,尽情挥洒才情。多名学生荣获省、市、县书画作品大赛奖项。

三是“成人宣誓”礼庄严。举行成人礼(古称冠笄之礼),是华夏德育的一大传统,源于西周,延续至今。学校每年在五四青年节举行隆重的“成人礼”,并邀请家长参与。老师和家长为成年学生发放宣誓卡片,佩戴成人徽章,学生庄严宣誓。成人礼加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他们感恩师亲、铭记历史、胸怀天下、勇于奉献等优秀中华传统品格。

四是“国旗演讲”成传统。学校坚持每周一举办升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国旗演讲”结合时政热点、学生典型事例,体现优秀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增强德育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讲演的艺术魅力,在全市高中学校独具特色。该演讲与“绿色育人观”若合一契,列入筠中德育课程,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抓手。

五是“才艺大赛”呈常态。《列子·周穆王》曰:“万物滋殖,才艺多方。”学校每年5月举办“校园才艺大赛”,展示歌舞、小品、相声、话剧、乐器演奏、诗文朗诵等。这些活动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四有公民’”这个目标,美德之魂统率其中,正义之气充溢其间,营造出积极向上、百花齐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了全体师生团结创新、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年,筠连中学开展的系列化、制度化“绿色德育”活动,成果丰硕,声名远播。学校先后荣膺“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等称号,并涌现出众多“美德少年”:2014年,李秋被评为“四川省美德少年”;2015年,杜小林被评为“宜宾市好学美德少年”;2016年,朱芮被评为“宜宾市孝心美德少年”;2017年,郭靖、詹秋阳被评为“宜宾市好学美德少年”;杜正权被评为“宜宾市自强美德少年”。

二、苗族文化彰特色

筠连县拥有苗、彝、回等26个少数民族,2013年成为“少数民族待遇县”。全县49万余人,少数民族26520人,其中苗族人口最多。作为苗族大县,筠连县苗族文化积淀深厚:苗族特色村寨保留完整,苗族节日庆典、语言文化、服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间技艺和各种民族元素较为集中,特别是苗族刺绣、大唢呐和花山节在大西南影响深远。

筠连中学现有学生4330名,其中苗族学生300余人。2013年以来,学校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针,成立推行苗族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继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摸索出一条“用优秀苗族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狠抓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编制校本教材《苗族文化》。该教材涵盖筠连苗族概况、来源、苗歌、饮食、婚嫁、丧葬、生活、祭祀、信仰、文化、节日、刺绣、故事等习俗介绍。

二是落实任课教师。学校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苗族文化学习时间和形式。还聘请筠连县苗学会领导王友林、熊红书,“苗族文化传承人”杨代蓉等到校举办专题讲座,传授苗族芦笙演奏技巧,教授苗族刺绣。

三是储备传承人才。在每年普通高中招生中,苗族学生享受150分加分政策,确保更多苗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利于苗族文化继承和弘扬。

四是保障专项经费。除了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经费支持,学校每年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苗族文化建设,并做好经费使用监督。

(二)健全四大机制

一是健全创建机制:营造民族教育特色氛围。

筠连中学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个创建目标,成立苗族文化社团,开设苗族音乐、苗族舞蹈、苗族刺绣等课程;将每年元月定为“苗族文化宣传月”,举行苗族文化特色晚会;利用橱窗展板、校园广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苗族特色文化,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教育特色氛围。

二是创新创建形式:建设民族教育特色文化。

1.普及苗族文化知识。学校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讲座等形式进行苗族知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

2.开设苗族特色校本课程。为达到“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改”的目的,该校苗族教育课程建设有四个重点:①苗族语言。随着汉语的普及,苗语这门古老语言(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正在失去阵地,全县会苗语者不仅年龄都在65岁以上,且人数不到苗民的1%。为此,学校要求全校苗族学生及加入苗族文化社团的汉族学生,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苗语培训课,并提出“从学到用、从用到传”的要求。②苗族刺绣。杨代蓉定期到校传授苗族刺绣技巧,促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验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③苗族歌舞。学校特聘苗族老师到校,教学吹芦笙、跳苗舞、唱苗歌。④苗族体育。将苗族竹竿舞融入跳绳、踢毽子等传统课间活动,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是丰富创建载体:抒发民族教育特色情怀。

1.利用学校平台,激发民族文化活力。①搭设苗族文化宣传平台。每年“苗族文化宣传月”期间,学校通过举办苗族文化展、社团元旦迎新晚会、少数民族文化宣讲会等形式,传承和发扬苗族文化。②将竹竿舞融入到每天阳光体育课间活动中。③利用才艺大赛、“筠中之声”艺术节,让苗族学生表演“踩花山”“芦笙舞”等,彰显苗族特色文化精神。

2.建立特色阵地,弘扬苗族特色文化。学校2015年9月成立了“苗族文化社团”,目前已有成员80余名。这些成员每周参加一次苗族文化知识学习;每期组织一次民族文化宣讲活动;每年办好“元旦迎新晚会”,并积极参与全县一年一度的“花山节”。

3.构建教育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筠连县三个苗族乡都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教育发展滞后。为此,学校与苗族乡中心校结成“手拉手兄弟学校”。老师积极下乡支教,学生主动和苗族乡学生交朋友;苗族乡学生也多次到筠连中学交流学习。这些措施不仅实现了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苗族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学校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取得巨大成绩。筠中苗族文化建设已成为宜宾市教育快速发展的独特标本。

一是苗族文化知识得到普及。校本教材《苗族文化》的编订、苗族文化社团的组建、各种宣传媒介的使用,让全校学生掌握了苗族文化常识,促进了全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是更多学生掌握了苗族语言。几年的悉心传授,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苗语真正做到了“从学到用,从用到传”,濒临失传的苗语在筠州大地重焕生机与活力。

三是苗家“非遗”得到继承和弘扬。校本课程教会了学生苗族刺绣;芦笙队的成立传承了芦笙舞;苗歌比赛的开展让更多学生了解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苗族体育活动得到传承。踩花山、竹竿舞等苗族特有体育活动成为筠中特色之一。

五是夯实了“汉苗一家亲”的基础。学校系统化、序列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孩子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为融洽县域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

六是学校荣获了“宜宾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大学。

三、特色建设促发展

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周德林说,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重视特色建设,有力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一是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学校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高品位、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张芸,省特级教师裴平花、游遂良和闫相同,省优秀教师周英,省骨干教师彭兴云等。还有不少青年教师在各级优质课大赛中脱颖而出,平美元、李新和分别荣获全国优质课大赛、全国微课比赛一等奖。

二是办学条件日益改善。2009年,学校整体南迁到筠连镇煤都大道新校区,解决了限制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县委、县政府按照省示范性普高标准,配齐配足了所有设备设施,让学校硬件达到川南同类校一流水平。

三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积极推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发挥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和教代会民主监督作用。

四是教学质量迅速提升。近年来,筠中一直在打造“绿色课堂”。学校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多次荣获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本科上线率更是一年一个台阶,并先后有10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近年,学校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教育导报》《精神文明报》《华西都市报》《宜宾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新闻,学校还吸纳了云南、贵州和泸州等外省市学生前来就读。学校先后荣获省卫生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省家长示范学校、省模范职工之家、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和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曹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