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79期(总第321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教育导报》2018年第79期(总第3216期) 导报三版

■余志勤

近年来,《中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面对核心素养关键词,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解读,更需要让它落地生根。从核心素养的提出到学校制定出相关的课程框架,从课程框架到全体教师形成共同意识,展开具体行动,从教师的行动再到学科课堂里学生的活动展开,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找到一条让核心素养校本化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课程框架,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支撑点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提出课程框架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国家教育方针及本地相关教育政策;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及学校的文化;指向未来的教育,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

在这三个维度的指导下,我们既立足教育方针、文化和未来教育,更结合具体实际,从小处入手,从具体的方式入手来寻找学校的课程坐标。依托“书香校园”“互联网+”制定出相关课程框架,其关键词为阅读与审美、改变与践行、时代与情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结合本地的杨升庵文化、艾芜文化等,制定出校本课程,并开设选修课,开展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阅读氛围的营建,改变了学校走廊的布局,开设报刊亭,在每个楼层布置阅读角,整个阅读的推进工作和教室里的阅读活动相辅相成。

学校推进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如语文组的“整本书阅读菜单培训”“批判性思维课堂大赛”;数学组推进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英语组推进的“工作室阅读素养大比拼”;物理组推进的“创客课程”等,都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核心素养课程的探究。

二、形成课改意识,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激发点

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的转变,教师在这场改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决定这场改革会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为了让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要义,形成课改意识,做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学校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教师也在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激发点上下功夫。

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立足于这两点,定期策划、开展各种活动,为各个年级的学生量身定制方案。如高一年级的“我爱祖国演讲”“青年辩论赛”,高二年级的“摄影书画展”“戏剧周”,高三年级的“个人与时代征文”“成人礼”等,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责任感。

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青年论坛”,青年论坛是一个思想交流的阵营,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鼓励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这里各种文学理论、社会时事、教学理念都能够进行争鸣,让教师有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

三、关注学科课堂,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立足点

核心素养落地,必须要具体到课堂,所以,我们认为学科课堂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立足点。

课堂上,我们既关注学科内容、学科间的渗透融合,更关注学科活动,更趋向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性。以语文课堂为例,在对核心素养关键词的思考中,在“书香校园”“互联网+”课程框架指导下,语文课堂立足于“群课堂”,即“基于学习任务群下的语文课堂”的构建。课堂围绕“学习任务群设计教学”,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成果与感评”“资料链接”等环节,以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改变学习方式,构建新的学科课堂,尤其是针对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媒介阅读,学校推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影像·宋词”受到好评。

时代在发展,学校的课程框架与学科课堂也会随着我们对核心素养理解的深入而改变,但无论如何,在这场课程改革中,学校的转变、教师的行动和学生的活动都显得相当重要,只有我们做好了校本化策略,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