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0期(总第321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愁”出来的美丽隽永——李清照作品中的“愁”情赏析
《教育导报》2018年第80期(总第3217期) 导报三版

■沙马么尔歪

“愁”情缠绕了李清照的一生,正是这种凄清唯美的“愁”成就了其作品的永恒艺术魅力。

一、在“愁”中品味人生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从少女时期的轻快明丽,到婚后的感性多情,到与丈夫分离时的寂寞情怀,再到南渡后个人的悲痛以及国破家亡的感慨,李清照的词中无论是前期淡淡的闲愁,还是后期浓重的离愁、思愁,都表现得自然随性。细细品读她笔下的“愁”,可以说是愁愁都生动,愁愁皆风情。

品味李清照的词,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现状,才能有一个立体客观的认识。学术界历来主张南渡是李清照思想变化及词风变化的分界线,李清照后期的词在风格上有了本质改变,但并不是变得“平易浅近”,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对现实充满了无奈和愤恨,但并不影响她关注时代和大局。邓立勋在《试论李清照词的思想与艺术》一文中指出:纵观李清照一生,她“既不满于北宋社会现实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满于压抑女性的自身命运和生活环境”,因此,她具有反抗封建势力的文化精神。王延梯、胡景西在《爱国作家李清照》一文中,还将李清照的思想定性为“爱国”。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李清照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还是充满信心和希冀。

二、在“愁”中书写个性

如今,我们阅读李清照的作品,仿佛还能听到她轻轻的叹息,深深的感慨。

由于朝代的更替和生活的变迁,李清照作品中“愁”情的韵味、风情也发生着变化。李清照的性格决定了其作品风格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刚强洒脱、随性自然又多愁善感。面对生活困境,她勇敢坚定;面对国破家亡,她一腔热血、豪气万丈。在靖康之变后,她写下了“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诗句;丈夫赵明诚罢知江宁府后,夫妇将择居赣水上,行至池阳,途径项羽庙,她写下《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们欣赏李清照的词,不能局限在其词的婉约风格中,她的词具备强烈而鲜明的个性特质,和其婉约而不失大气、细腻而不失豪迈的性格一脉相承。正是因为这些特色,她的词才拥有巨大包容性,显得韵味深长、缠绵厚重,才出现了王僧宝在《论词绝句》中所说的“百代后人拜后尘”的现象。

文学艺术产生的情绪我认为有两种:因“愁”和因“乐”产生的文学作品。在这两种情绪中,“愁”出来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从古至今,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似乎与“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愁”是触景生情,是来自于内心对自身经历的深切感慨。从古至今,写“愁”的诗词歌赋很多,但很少有人像李清照一样写得那么刻骨铭心、浓墨重彩、精彩绝伦。她的“愁”词佳句,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她表达和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千百年来,这些充满着真情的声音,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循着这真情,走进她丰富细腻的内心,去和她共同品尝人生的欢乐甜蜜和悲情哀伤。真情、真心、真话使得李清照的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干校、省彝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