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2期(总第321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圆桌论坛:融合与创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教育导报》2018年第82期(总第3219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 周睿

9月20日,2018“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及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成都开幕。本次论坛由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博览事务局指导,中国西部国际教育博览会组委会、中国国际教育研究院、四川教育报刊社主办。

在为期一天的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育界人士以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形式,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新发展,以及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发挥专业优势,让中国教育走出去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分会上提出要支持非洲建5所交通大学。受国家商务部委托,西南交通大学承担了其中4所学校的可行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王晓茹介绍,作为国内铁路教育实力强的学校,西南交大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推动教育国际化建设中承担了很多海外培训任务。根据非洲和东南亚铁路建设的人才需求,学校还建立了“一带一路”铁路人才教育联盟。中国教育要走出去,除了要有很好的质量,还要和对方的需求结合起来。

建设海外实训基地也是中国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阿曼苏哈尔大学一起筹建了中国第5所“鲁班工坊”,学院院长李辉介绍,“鲁班工坊”将由苏哈尔大学提供场地、设备,负责建设和维护,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设计和师资培训。首期将针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需求情况,进行20—30名人员技术技能的培训。学校将以“鲁班工坊”为基础,为语言交流、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开展双方科研活动、举办针对当地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培训等合作交流做铺垫。

 

突破语言障碍,促进双向交流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熊建辉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前,很多沿线国家的大学是没有语言专业的,国际交流不畅通。如今,一些职业院校、地方大学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设立小语种专业。目前,我国高校在小语种专业开设上,基本已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全覆盖。

突破语言障碍还有政策保障。熊建辉说,今年初,国家高中课改新方案把阿拉伯语纳入新高考的考试科目,一方面,鼓励中国学生积极学习阿拉伯语,另一方面,通过在相关国家地区开设或增设孔子学院,让更多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学生可以学习中文,通过语言的双向学习,促进交流合作。

国外的学校在打通语言交流渠道上也做出了尝试。阿曼苏哈尔大学副校长(执行校长) Hamdan AI.Fazari介绍,苏哈尔大学给中方留学生设立了3个语言级别,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测试水平安排课程和师资,并通过把学生送到当地家庭中、让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等,把语言学习渗透到生活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语言,更了解当地文化。

斯里兰卡 CINEC大学副校长(高级顾问) Admiral Thisara Samarasinghe则认为,语言是发展的纽带,在斯里兰卡,英语是通用语言,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不仅仅需要英语,同时也需要中文、日语、西班牙语等大语种来进行推动。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中斯双方的年轻人都能懂得彼此的语言,克服语言障碍,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打通学历互认渠道,满足双方教育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执行方面我们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障碍,国家之间的学科等级得不到认可。” Admiral Thisara Samar?asinghe表示,斯里兰卡的教育体系和语言是得到很多欧美国家认可的,国内的很多学校也和其他国家学校之间开展了合作,到斯里兰卡学习的人,有很好的去西方国家深造的能力和机会。比如澳大利亚学生到斯里兰卡留学后,学历学科包括专业等级都是互相认可的,希望这个桥梁可以在中国和斯里兰卡之间搭建起来。

王晓茹对此非常赞同,她表示,非洲的大学也是面向世界的,它的所有学科也要做国际评估,应尽快打通学历互认渠道。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化平台。

Hamda n AI.Fazari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会有更多中国公民到阿曼留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机遇。阿曼有不同国家的社区,可以利用社区来建立不同的学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双边的学历和教育承认非常重要,需要针对各国不同的情况开发出一种适应各自国家的双边互认机制。

 

多元文化碰撞,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副院长陈春发认为,首先,在未来全球化趋势下,要能以不同的语言作为工具,高效率地推进自己的工作;其次,要有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待文化的不同角度以及较深入的知识技能;第三,要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层次,从意识到态度,再到能力构成、知识结构等,需要在不同的层次做多维度的培养。

韩国根特国际大学高级职员 ParkGeon-Young以自己的故事为例,指明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他在中国台湾出生、成长,从小就读国际学校,学校有中国的文化背景,也有英国的社区教育模式,培养了他的国际视野。而韩国根特大学是从比利时起源的学校,学生可以得到和比利时一样的教育认可和教育培养水平,学到很多国际化知识,两种文化的碰撞给学生带来非常广的国际视野。

斯洛文尼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 TomazAmon则认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要建立更强劲的中西方合作机制。中国要传承自己的东方文明,同时要吸收外来文化,没有对中国文化很好的了解,学生到中国留学是不会真正学到多少东西的。因此,除了西方文化的输出以外,把当地的文化、社会实情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

 

借鉴和扬弃,打造本土化的国际教育

教育市场是有多元化需求的,需要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把不同国家的教育结合起来。陈春发认为,社会和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国际教育项目。现在,很多大学开设有国际学院,学生可以在国内接受国际教育,体会西方教育体系,这是国际教育非常好的补充。在国际化过程中,学校要找到合适的位置,打造不同的优势学科,让不同的文化在校园里共存。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李早陽对此表示赞同,她说,按照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以上的核心课程必须要由合作院校派老师来教授,通过这样的模式,很多中国学生在国内就可以享受国际化的教育。

李早陽还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化教育的借鉴途径,“职业教育要为经济服务,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当地经济需要的人才,不能完全借鉴国外的教育体系。我们应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专业和课程,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消化和吸收,把它本土化,保证学生学到先进课程内容的同时,能适应地方经济需求。”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岳文喜则表示,教育也是文化的传承,完全照搬国外经验不合适,要借鉴、消化、吸收,还要扬弃,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培养更实用的人才。岳文喜说,高职学院国际化开展得较晚,在起步阶段,要通过一些项目的合作来推进,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水平和层次。比如,职业院校首先要服务产业的发展,国际化教育要为四川走出去的企业,以及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服务。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上,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标准来进行我们自己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