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4期(总第322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突破瓶颈,课改走向“深水区”
《教育导报》2018年第84期(总第3221期) 导报三版

■张凯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进和普及化,很多学校都学习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学习并模仿名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和达成一种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推行课改过程中,某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貌似轰轰烈烈,师生角色进行了互换,剔除了传统课堂的诸多弊病,但是,教学效果的落实和教学成绩的反馈却依然令人尴尬,课改陷入了一种止步不前的瓶颈。

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不难发现症结所在。

首先,没有成功经验积累,便急于全面推广。某些学校为尽快摆脱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将从外面学来的一些教改皮毛急于全面铺开,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校本教研特性,加之学来的教改模式没有经过认真甄别便盲目复制,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水土不服。事实上,每一所在教改方面取得成功的学校都是经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磨合,再经过课堂实战与实践者对课堂教学反复摸索与改进之后才形成的。每一种成功都需要经验的积累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当我们学习并借鉴别人成功课改经验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分析它的适用性。对那些不适合学校校本特色的成功经验,即使再好也要学会摒弃。当然,有改革就会有失败。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失败的盲目性与扩大化,在课改之初,我们可以尝试选取某几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这样容易形成对比,也容易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与完善。同时,我们不要害怕教改带来的些许失败,要学会在失败中不断地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其次,没有进行学科分析,便强求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比如,以初中英语和语文学科为例,虽然都属于语言类学科,但教学过程的侧重与教学模式的设计却大相径庭。语文重在对教学文本的赏析,而英语则重在对词汇句型的识记。有的学校领导在评价英语课时,对英语老师总是把词汇教学放在教学首要位置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英语课应该向语文课那样,让学生在文本中独立去识记和理解,不应该把词汇教学当成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殊不知,语文词汇教学向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英语则不同,即使小学也开设英语,但只是浅层的认知,并没有达成背记的深层要求。所以,对于不同学科,要进行学科分析,不应强求教学模式的千篇一律。只有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权真正地还给老师,让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改方案和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和达成课改目标。

再次,没有课堂教学个性,教改只能搁浅在“浅水区”。除了考虑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之外,不同的授课教师也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比如,有的老师比较严厉,以“严师出高徒”为教学个性来把控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比较活泼,擅长以激情教学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但是,某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与格式化却严重干扰了老师们的教学个性,一旦老师们偏离了学校制定的教学模式或没有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完整性,便会招致质疑。为了避免违反学校的高效课堂评价机制,老师们大多会压制自己的教学个性,久而久之,课堂教学便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守旧”。这也就是教改不能走向“深水区”的根源所在。我们应该学会打破所谓的“数字课改模式”,不要把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发散思维限制在几个简单的数字上,要提倡老师们敢于以某种教改模式为参考,进行大胆地删减或修改,允许并鼓励老师们研磨出一种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模式。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徜徉在自己喜欢的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将课改真正推向“深水区”。

(作者单位:天津市宁河县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