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5期(总第322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为优秀教师的奥妙
——读《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
■李丽娟
《教育导报》2018年第85期(总第3222期) 导报四版

人的一生重要的往往就那么关键几步,这几步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发展轨迹,《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就是这样一本书。

该书记录了20位知名教师的成长历程,在人生的拐点上他们所作出的抉择对于成长为今天的他们所蕴含的重大意义。当我迫不及待地读完全书,“知行合一”这个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20位老师的成长之路正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最好体现。

知:理想的根越扎越深

当我们年轻时,我们会往前奔跑而忘记去思考当有一天我们老了会怎么办。老师,也怕被淘汰,老师,也怕被学生遗弃。所以,我们要逃离“教师的宿命”。

王开东说:“在我尚未完全老去时,我一定要努力挣扎一番。每天叫醒自己的不仅是闹钟,还有残留的理想和一丝星光。”他深刻地体验到:“所有的教育和教学都是生命的丰富和思想的提升。”他也清楚地知道:“唯有你自己的专业发展了、强大了,你才不再是诲人不倦的一桶水,而是一条奔腾的河流,你所给予学生的每一朵浪花才都是新鲜的,活泼的,有意义的。如此,我们的教育生命将不再是蜡烛,而是永恒的火炬。”所以,他开始记录,开始奔跑,甚至舍弃高薪到了王国维和钱穆执教过的苏州中学任教,跟随钱穆先生、辛意云先生的脚步,传承真正读书人独有的情怀,既成全自己、拯救自己,又激浊扬清、改善社会生态,让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互相交织、补充和灌溉,互相致敬和碰撞,并成就彼此的波澜壮阔。

而杨林柯老师所历经的“万言信”事件,就是由于他对于只为考试和实用而存在的“工具化”语文的摈弃和对“有智慧和能量的大语文观”的追求与坚守,在他看来“教育是对人进行教育,它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是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和建立,培养成功的病人还不如培养拥有健康价值观的普通人”。源于此,书籍、电影、歌曲、演讲等但凡汉语能承载的内容都是他课堂的常客。但当理想遭遇功利的家长与怕事的领导,他便陷入了被动。好在媒体是清醒的、专家是清醒的,学生更是清醒的,帮助他躲过了“劫难”,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吗?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更是教育的底线,杨林柯说:“在教育实践中,保有自己的那一份光亮,哪怕是浅浅的萤火,也能在照亮自己的同时温暖那一方夜空。”

我被这些具有赤忱教育情怀的教师们感动,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正是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教育多了许多温暖。我们前行的道路即便充满艰辛与未知,也不会是踽踽独行。

行:让理想长叶、开花、结果

当我们清楚自身的“教师”身份,坚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伊始,我们的生命便产生了巨大的能量。阅读、思考、写作,是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必经的三部曲。于教师而言,每天都在面对年龄相仿的教育对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内在也在悄然变化着,所以,我们需要不停歇地学习以顺应他们的变化,引领他们往我们希冀的方向发展。而要赢得他们的青睐,首要任务便是上好课。所以在该书中,便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编写专家、“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吴娟,苦练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组织活动等教学基本功在各级各类教师基本功大赛中一路披荆斩棘,以及中学特级教师凌龙华关于教学、备课、科研之悟。

教师的身份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而阅读正是为老师们开启了一道通往宽广世界的大门。书读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不吐不快,一方面是被所读的书、所见的人、所经历的事情所触动,另一方面却是为了自我疗伤。

如全国知名班主任、河南省教学名师李迪老师,在班级日记中兴奋、激动、欢欣、伤感,她在“问题学生”的逼迫中思考、进步、成长,在写作中成全了自己、成长了他人,最终成就了自己;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语教学能手常玉国老师,正是通过“体验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写作——专注于在英语教学写作领域深挖——参与国家级课题——结集成书”这几个阶段实践了精彩的教育人生。如果说李迪老师的写作是基于我们教育生活的教育叙事的话,常玉国老师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基于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策略的探索。

一线教师常常陷于忙忙碌碌的备课、上课、改作业之中,教学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走,教学中的得失往往来不及总结,或是即使总结了也处于散打状态,而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必须要在一个领域有深度的钻研,这就启迪我们需要通过课题引领或是著书立说将我们的思考深入化、系统化。

凌龙华老师说得好:“写”开启教师的研究,同时最有效地催化教师由“匠”到“师”的转变。

《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传授他人知识并不难遇到,而要以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的老师就难遇到了。

只专注于传授知识的老师,即便再优秀,也无法逃脱“教书匠”的宿命。但若将用匠心把自我塑造成学识渊博、技艺精湛、品德高尚、智慧明达的“贤明之师”视作我们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并扫除万难付诸实践时,我们的人生便因此而充实、饱满,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惠及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