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6期(总第322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走好小学生活“第一步”
《教育导报》2018年第86期(总第3223期) 导报三版

■吴艳芳

前段时间,教育部开展了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严禁幼儿园教学小学内容。而幼小衔接又是家长和小学老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这就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家长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孩子们面临新的挑战,身心都需要调整。如今,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孩子是否已适应小学生活?是否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的一些引导和准备是否起到了作用,帮助孩子顺利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这些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走好小学生活的第一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教师吴艳芳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角色转变,要做好长期规划

“幼小衔接”是一个过程,不是上所谓的名师辅导班就能达成的,它应该潜移默化,切不可急功近利。

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能缺位。一定要做一个长期的宏观规划,既不能破坏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也不能在面对“幼升小”这种突然的角色转变时惊慌。从幼儿园小朋友变成了小学生,孩子的身份是跳变的,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是平滑渐变的,因此,家长和孩子应该每一天循序渐进地做好准备。

无经验可循,无行为准则可依,让很多家长焦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不自主地把这份焦虑代入其中。有些家长可能是虎爸虎妈”强势介入;有些家长可能无为而治,放养散养;有些家长则焦虑万分,对孩子的教育又无从下手。其实,家长应该将焦虑和困惑变成可执行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可实现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制订计划,依计划行事,定期审视,不断改进。

首先,应该明确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主体地位,切记教育不是老师,不是学校,更不是辅导班的责任,不可当甩手掌柜。在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修炼。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学习是提升自己竞争力和适应力的捷径,各类育儿书籍、家长辅导班,甚至网上的各种育儿文章,都是有效的学习渠道。可以先制定一个小目标,并为这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一个良好习惯,不断重复和强化,让孩子受益终身。

 

知识准备,和孩子一同去探索

小学与幼儿园形式上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作息时间上。幼儿园生活以游戏为主,作息时间也比较弹性,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小学的重心则变成了学习,不仅要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上好一周5天的课,每天每科还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请假在幼儿园时有发生,上小学后就不能如此随性了,知识点环环相扣,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缺课,否则事倍功半。

对于是否提前学,有两种不同的极端观点:一是认为孩子不要提前学,否则课堂上他将不再听讲。实际上,没有孩子是不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尤其刚升入小学的孩子,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堂上他们更好于在人前展示自己。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有必要提前和老师沟通,老师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地帮助,比如给孩子委以小老师的重任,或者肯定他提前预习的做法,他的这一榜样作用也会对其他同学有所触动。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孩子必须提前学,否则一开始学得吃力,一步慢,步步慢。其实这也未必,一些零基础的孩子,后来各方面也都发展得挺不错。

知识性的东西可以适当学一些,不一定非得送教育机构,家长可以寓教于乐,进行渗透式的浸润。这样可以适当避免“水满则溢”,也不至于让孩子有“我不如人”的压力。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说过:“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孩子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因此,我们的“教”是要讲究时机的,不是我们强迫着为孩子灌输,而是孩子迫切地邀请我们一同去发现、探索。

 

创设环境,给孩子成长空间

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有欣喜,也有些许恐慌,老师会喜欢我吗?我能交到新朋友吗?课堂上我能听明白吗?……孩子们不仅要面临全新的学习模式,还有人际关系问题。智慧的家长应该通过对孩子的“察言观色”,不动声色地了解孩子的状态并进行有效引导。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每天的情绪都很重要。如果孩子在学校不开心,便不会学得轻松愉快。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每天的情绪变化,看孩子是否很好地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要教孩子如何结交新朋友,帮助孩子分析学习吃力的原因,并具体改进,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校携手,共同引导。

小学和幼儿园很大的不同是有学习任务了。因此,学习环境和氛围的建设至关重要,要给孩子打造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让孩子有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当然,家长也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适时介入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