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6期(总第322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父子两代接力 74年扎根乡村守一校
——记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西华山村小教师李明
■本报记者 葛仁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86期(总第3223期) 导报四版

 

数学课上,李明利用乒乓球拍和学生互动。

 

在巴中市巴州区,从西华山山脚出发,顺着一条小道蜿蜒盘旋,经过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可以抵达西华山村小。这所村小,就是李明坚守了30年的地方。而在他之前,父亲李光兴已经在这里教了44年书。44+30,父子两代人,在这所村小坚守了74年。

 

子承父业,延续乡村教育烛火

1989年,李明高中毕业,面临着当兵或者竞聘乡干部的机遇,在和父亲商量未来的选择时,李光兴没有表态,却向李明讲述了当时所任教的西华山村小的困境:学校山高路陡,条件艰苦,教师不愿意来,来了留不住,师资严重缺乏。

当天夜里,李明一宿没合眼,第二天,他决定去参加代课教师招聘,并申请到西华山村小工作。

李光兴上世纪60年代便站上讲台,在西华山村小教书育人44载,直至2006年退休,退休3年后不幸离世。李明跟着父亲的步伐,从1989年开始,一直坚守至今。

“1984年,学校从寺庙里搬下来,在这里修的是土坯房,住了两年之后地质变迁,土墙都裂开了,在1994年的时候拆掉,当时一共有幼儿大班、幼儿小班,一到六年级8个班,只好分散成8处租用家长的民房进行办学,直到2000年重建起现在的楼房。”谈起学校的变化,李明的记忆历历在目。

而随着学校硬件变化的,还有生源的减少和师资的减少。后来,学校只剩下李明父子二人。2006年,父亲李光兴退休后,西华山村小就只剩下李明一个老师。

父亲曾告诫李明:“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爱孩子,不要误人子弟。”这句话一直留在李明心中。

 

创新教学,教出山岭上的优秀学生

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李明不仅要包班教学,还要同时对多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后来在学校只剩自己一个老师后,李明曾同时带5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

刚开始,对于教学李明是个“门外汉”,但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他一直没有停止努力:自身艺体技能不足,他便挤时间请教艺体教师;自身英语水平不高,他便买来点读机,和孩子一起跟着读。

在复式教学方面,李明也积累出了自己的经验。“我把学生分成两个阶段,幼儿园到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三年级以上到六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我教六年级的时候肯定四五年级的能听懂一些东西,教了过后我就让六年级的教低年级的,我再去另外一个班。”除此之外,李明还让调皮的孩子做班干部、让后进生当课代表,这些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走进一年级的教室,记者发现学生课桌上摆了好几副乒乓球拍,球拍是常见的体育器材,李明却在上面写上数字,把它变成了教学工具。

数学课上,李明用球拍展示出数字9,“现在我出4,你出多少呢?”

“哪一个球拍上的数字既能应对老师出的4,又能和老师球拍上的9有关系呢?”一番思考和寻找之后,学生亮出自己的球拍,上面标着数字5。

乡村学校没有太多特别的教具,但利用简单的物品,同样能启发一年级的孩子对数学的初步理解。

西华山村小是巴州区第七小学的分校,据巴州七小校长唐振华介绍,李明所教班级的学业水平一直位居学校前列。2009年,以四川省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的董伟,就是从西华山村小走出去的,现在已经工作的他还常常跟李明联系。

说起自己的学生,李明如数家珍,谁去了哪儿都能一一道来,“现在,他们都比我有出息了。”

 

身兼数职,创造农村孩子的乐园

西华山村小目前有3个一年级的学生,10个幼儿班的孩子。

近些年,学校生源流失严重,但还有这样一些家庭——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接送不便,李明守着的西华山村小,便成了这些留守孩子进入知识殿堂的唯一通道。

2006年,父亲李光兴退休后,除去短时间个别老师来支教的情况,西华山村小基本都是李明“一师一校”。

唐振华说:“他一个人既是老师,又是保姆,还是炊事员、清洁工、修理工,什么都是他,还坚持下来了。”

每天早晨7点半,家长就近把孩子送到李明家门口,李明带着学生一起上学。8点左右到学校,李明开始打扫卫生,然后给学生上课。中午,李明给学生做饭,照顾孩子们休息,下午,又带着他们一起放学。

李明还自己出钱给学生购买各类玩具,从家里带来电饭煲、微波炉、毛毯等各类生活用品,以便照料学生的日常生活。

除了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对孩子们的课余活动,李明也毫不含糊。

西华山村小的一角,是学校的种植园。在秋天看起来可能不太起眼,其实里面种植的物种丰富程度,简直令人吃惊。单论树,小小的角落里就有桃树、李树、梨树、枇杷树、柑橘树,最边上还搭有葡萄架。目前,地里有不少芋头。此前,李明还种有西瓜、冬瓜以及各类蔬菜。李明在课余打理种植园,也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巴州七小副校长王云介绍:“他一个人,到了“六一”节,即使全校不到20人,他仍然可以组织起来搞一个庆祝活动,编排各种节目。”

 

站定讲台,他放不下那些孩子

目前,学校周边建起了新农村聚居点,幼儿人数有所增加。考虑到孩子太小,李明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今年入学时,校方临时聘请了一名幼儿教师,专门照料学校10个幼儿班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李明“一师一校”的情况得以改善。

刚来半个月的幼教老师李希群,同样是这所村小走出去的学生。她上学的时候,学校还在租用村民的民房进行办学,那时教她的老师,正是李明的父亲李光兴。“考虑到现在这些孩子的确很需要人来照顾。”李希群回到西华山村小,带着孩子们做手工、上音乐课,练习简单的舞蹈等等,让乡村的孩子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接触一些艺术知识。

李希群说:“如果李明老师和他的父亲不在这里坚守的话,这所学校可能很早就没有老师了,学生们上学都会很困难。”

无论是身为最初的代课教师,还是在2010年通过公招考试成为正式教师后,李明都没有过离开西华山村小的念头。唐振华表示:“我曾经问过李明老师要不要下山,到城区的学校,但他说,他还是放不下那些孩子。”

“你说你要是进城去,这里家庭贫寒的孩子的确没办法,上学会很困难,我的想法是,我要把这些孩子带到一定程度才退休。”今年李明已经51岁了,他表示:“我要坚守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