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8期(总第322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天一节体育课”重在落实
《教育导报》2018年第88期(总第3225期) 导报三版

■王纯育

2016年,成都市锦江区率先在全国中小学中实施“一天一节体育课”,拉开体育教学改革的序幕。

“一天一节体育课”比“每天锻炼一小时”更具有针对性,更能落实生根。首先,它以法定的形式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容量;其次,有效增加了学生每周的锻炼时间,让锻炼更充分,体育课的质量将会有质的提升;第三,增加了师资,让更多学有所长的专业教师走进学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指导。“一天一节体育课”实施两年来,从政府层面上解决了课时、师资以及教师待遇等问题,接下来,学校应该思考的则是如何真正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很精辟指出了体育运动培养人的双重境界与目标,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我们更多关注了体魄的修炼,重视他们跑了多快,跳了多高,而忽视了精神境界的培养,也就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如团队精神、吃苦精神、规则意识、抗挫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与荣誉感、尊重对手的品质、学会坚持等。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来达到或实现的,活动是载体,但是哪些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哪些内在人格品质,对于学校或者体育老师来说还是一个研究的盲区。笼统地说,每一项体育运动都能够培养和提升上面提到的一些品质,但缺乏聚焦。这也给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也是难点。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能达到让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的。但在多数学校,这很难实现。在实施“一天一节体育课”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人多场地少的问题,学生要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非常困难,选课走班、自主选课等教学形式,在多数学校还处于理想状态,学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课程依然只能满足少数学生的兴趣。

在日本的很多小学有这样的规定,每一个小学毕业生必须完成两公里的海泳。在上海也有类似的规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小学三年级必修为期一年的游泳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游泳技能。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让中小学生要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但真正落实起来却非常困难。现在很多学校仅仅是少数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校有更多专项学习的机会,多数学生在球类项目的技能培养上还停留在入门阶段。体育“一万小时定律”在多数中小学很难实现,再加上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社会力量及高校的资源整合不够,导致大多数学生不能从小接受专业训练,运动技能养成自然就成了问题。

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的最高境界是要培养具有终身锻炼习惯的人,并且要让体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有的人读书的时候很喜欢体育锻炼,但工作以后就放弃了,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还没有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学校的足球比赛连观众都没有,甚至有的区市级的比赛还不准家长参加,社会缺乏对体育氛围的营造、体育观众的培养、体育文化的培育。功利性强的各种考核和评比依然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现阶段让每一个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其实难不怕,关键是你敢不敢开这个头,学校要想培养适应未来的接班人,体育责无旁贷,“一天一节体育课”就是良好的开端。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大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