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89期(总第322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不给自己和学生留遗憾
——记西昌市礼州小学教师孙艳
■文/记者何文鑫 吴宇婷 图/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8年第89期(总第3226期) 导报四版

孙艳的心中,一直有个结。

聊了很久,她从教至今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件一件翻开。但至深处,孙艳还是难以绕开那一次难过和遗憾。

她记得,悲剧发生时,还有两周就过六一儿童节了。班上有个孩子很调皮,参演了节目,孙艳想收假后剥夺他的演出资格,以示惩戒。但等来的,却是因为家庭纠纷孩子出事的消息。

“特遗憾,虽然这不是我造成的,他也根本不知道会失去参演资格。”孙艳说,“但还是觉得对不起他。”

那时,她刚参加工作不久。在以后十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她换了几个学校,却一直不忘告诫自己,别给自己和孩子们留下遗憾,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一个杯子

学生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刚到现在任教的礼州小学,孙艳就遇到情况比较棘手的阿雷(化名)。

一年级时,阿雷很活泼,和他的妈妈关系很好。可是,二年级时,爸妈离婚了。阿雷时常在课堂上哭泣,也不愿意参加活动。三年级时,开展班级活动,孩子们说起自己最亲爱的人,阿雷却站起来说,他最恨妈妈。

问题已经累积大了,孙艳停下手中的事,去了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发现阿雷的邻居们时常逗他,说他妈妈抛弃他了,不要他了。爷爷奶奶也恨他妈妈。

孙艳找阿雷聊天,告诉他,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圆满,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在小朋友身边。爸爸妈妈不过是情感不和了,这不是他的错,爸爸妈妈依然爱他。

孩子小,并不能完全明白。孙艳又与他妈妈通话,让她与孩子多联系。只要妈妈来看阿雷,孙艳就给他批假,让母子尽可能团聚。

课堂上,孙艳多给阿雷发言的机会。从周记中见到他有不开心,她会找他聊聊天。也鼓励他参加班级活动。五年级时,班上排练一个小品节目,去参加学校的汇演。阿雷也被加进节目,害羞的他却不敢上台。孙艳告诉他,机会难得,越是觉得害怕,越应该多展示自己,让别人知道你行。阿雷迈着步子走上台,和同学一起完成了表演。

在孙艳眼中,那是一个挺大的进步。今年6月,阿雷毕业后,她在一所村小支教。阿雷特意让爸爸给孙老师打了个电话,说给她送了一个杯子,一定要收下。阿雷父亲也说了很多感谢孙艳的话。

“在孩子朴素的寓意里,杯子意味着‘一辈子’。”孙艳说,阿雷可能是想说一辈子不忘记吧。

 

山上的学校

上山的路很长。

那是2001年9月,孙艳和5位新教师正式去任教的白马小学。

车从市区开到巴汝镇,停了下来。连日大雨,路被冲毁。他们只得在巴汝住一晚,房间里又冷又脏,一行人难受了一晚,对往山里走的环境更加担心了。第二天,里面的车来接。车只能到山下,然后马驮行李,人走路。3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他们的学校。

校舍的简陋显而易见。一间宿舍,放3张床,就是3名新的女教师的卧室了。屋里时常漏雨。有次下大雪,他们几个新老师还兴奋地打雪仗,结果雪化成水顺着瓦缝滴到床上,他们只好连夜搬床。有时山里下冰雹,也需要搬床。

吃水不便。下大雨时,水管被冲爆,就得去抬水。孙艳记得有一次山路太过危险了,几个老师就接了雨水将就煮饭。没地方买菜,彝族老乡也不怎么种菜。“经过我们的劝说和订购,附近一大姐才开始种菜。”孙艳说。生病就医也不便。到乡卫生院,需要翻越很大一个山坡,学生晚上不舒服,老师要送也挺危险。孙艳每次下山,就带一些药品上来。

比起条件的艰苦,如何融入当地同事中和让学生喜欢他们,则更加关键。彼此生活习俗不一样,容易产生误解。

刚到时,这些新教师听不懂彝语,沟通困难。学校办招待,全是坨坨肉,看着黑乎乎的,孙艳吃不下。工作一个月后回家,路上就找电话打到家里,让父亲炒盘回锅肉。打扫宿舍,3个女老师用洗衣粉兑水拖地。见到这些,彝族同事觉得新老师不领情,也有点看不起这里,心中颇不爽快。

此处人情很暖

校长马伍合很看重新来的汉族教师,认为学校的汉语教学离不开他们。学校的校车优先满足新教师下山。两年后,马伍合优先把评优的名额给了孙艳,为此还引起其他老师的波动。每次下山办事,马伍合都会记得给几个新老师带新鲜蔬菜。

马伍合十分重视教学教研,常常推荐新教师去参加片区赛课。几位新老师很是感动,山虽阻隔着外界,但此处人情很暖。

彝族同事也经常给他们带菜,并未因开始的不合而持续冷漠。杀猪宰羊时,怕汉族教师吃不惯坨坨肉,就专门给他们宰一块自己烹。学校买了米,也让新老师先挑。学生在校受了伤,遇到难缠的家长,彝族同事也主动承担协调工作。

一个彝族同事家开了小卖店,孙艳常去店里坐,逗他家小孩玩。相处久了,彝族的基本用语,孙艳都会了,交流也就融洽多了。

理解加深了。孙艳说,彝族孝道传承好,不会出现家人老了没人管的现象。孩子们喜欢唱歌,一教就会。家长也很热情,杀猪宰羊或过节时,都以邀请到老师去家里做客为荣。

孙艳他们的心里慢慢发生着变化,对环境和人的陌生感褪去。他们加入彝族教师里,唱歌跳舞。

山上的日子漫长而艰苦,但生活中又总有那么一些微光,让他们感觉到教书之乐。

毕业时,学生从家里带肉和菜来,加工成美餐,师生大联欢。心灵手巧的女生采来野花,将教室装扮一番,氛围浓烈。有时家长也加入,敬老师一杯。

 

多去想你拥有的

彝族同事也感受到新同事从山下带来的新元素。比如,教学上的不一样。

一彝族同事听了孙艳的课后,激动地说:“我佩服你,你把40分钟(的课堂)把控得很好。”

让同事惊讶的,还有孙艳居然发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刊在国家级刊物上,而且没交钱。在他们的观念中,要发文章,首先要给编辑送一只鸡去。

山上的冬天来得早,雪很厚。学生家里比较穷,有的甚至用写过的本子当袜子包裹脚,鞋还是凉鞋。看着揪心,孙艳便允许学生自己带小火炉。她又买了冻疮膏,给自己用,见到皮肤皴裂的学生,也给他们抹。

班上一个学生,父亲意外去世,加剧了家庭的贫寒。学生逐渐体弱多病,时常请假。孙艳得知孩子家人因为迷信而不带孩子去医院后,便说服亲戚带学生去检查。之后,还在山下买了补血的营养品送给学生。

彝族孩子上课认真,但是汉语表达能力差,孙艳经常看不懂他们写的作文。于是,她就将每个孩子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改。

山上封闭,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上课之外,还有学习资料可以巩固知识。孙艳从城里买了几套辅导习题,将孩子们分成几个组,用铅笔轮流做。学生住校,时间多,做完了她就批改。她班上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总是在同类民族学校中脱颖而出。

孙艳订了《中学语文教师》,每期必读,从山里看外边的教学世界。通过杂志,她知道了于永正等名家,继而找书来看,在对比中知道自己的差距,然后努力提升自己。

彝族人能歌善舞,每天下午,学校师生都会跳达体舞。孙艳没在彝区生活过,一开始很不习惯,后来,她试着加入,师生手拉手一起跳。越跳越快乐,学生也更喜欢她。

偶尔周末,孙艳会带着学生上山挖野菜,边走路边放歌。那件悲剧事件过后,她愈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就像我跟阿雷说的,你要多去想你拥有的,不要在意自己没有的。”孙艳说。

这句话成了她秉承的教学信念,访谈中几次提及。

 

尽自己最大努力

调到中坝小学后,孙艳想要继续提高。之前也有参加片区赛课,但是名次并不理想。赛课成了她重要的提升方式,拿她的话说,“自己被激励,推着往前走。”

印象深的是第一次上全乡的公开课,全乡学校老师都来听,挤满了教室。孙艳讲《詹天佑》,难点在于詹天佑设计制作的人字形线路,还有他开凿隧道的两个办法,两端向中间,还有一个中间凿井,学生很难理解。她借来同事儿子的玩具火车,让学生上台试一试,体会詹天佑的设计对于解决火车爬坡问题的妙处。学生感兴趣,动手操作,更容易理解本课的内容。

上完后,听课的老师响起掌声,说:“以前咋从来没见过还有这种上法呢。”第二次,河西片区搞教研联动,学校又推孙艳去上公开课,再次好评如潮。

“现在想来,真是壮起胆子在讲。”孙艳说,没有团队,没有经验,没有磨合,全靠自己摸索和尝试。“其实评价一堂课是否精彩,不能只看老师讲得多么精彩,还要看学生学得如何。”

这一点,她是2012年到礼州小学教书后才深刻认识到的。

礼州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上世纪80年代初就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办好的学校。这两年,学校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和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的理念出发,鼓励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开设两个书吧,每天中午划出20分钟专门读书,老师不得占用;试行选课走班,每周二下午,专辟两节课,供学生选舞蹈、乒乓、扎染、葫芦丝等兴趣课;送老师出去培训和学习,即便是北京、上海,也不惜经费组团去。

孙艳明显感受到,平台大了,看到的更多,思考的也更多,自己做事的能力和范围都在拓展。

在成都学习时,孙艳去观赛课,发现评课时评得很细,一张表,哪一项得多少分一目了然。哦,原来赛课的结果可以这样。人家上课的方式也不一样,遇到问题,师生就停下来讨论,而不管这节课教材的内容是否“赶”完了。孙艳觉得,“哦,我的课还差得远呐。”

她尝试着在自己的班上做改变。班级管理不再是老师包办和制定了。班规一起拟定,每个学生都按手印,违反了就自主对照执行。实行责任承包制,分组后学生自主管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撒谎,到时小组成员给他打的分就不高。

一些课也是学生先预习,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然后才是孙艳来解答。作文课也改变了。以前是布置一个题目,学生交来作业,孙艳批阅,写得好的就让在班上念一下。如今出了题目,她会先和学生讨论: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我们还可以从哪一个角度去观察和写?孩子们就会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遇见好老师真的会影响其一生。”礼州小学校长姚增顺说,孙艳很实在,想做事。她去成都参加了研学旅行活动,回来就和姚增顺商量如何在本校进行改进,如何更好地规划。

去年,参加西昌市的赛课,孙艳选了五年级的《长城》,在本校上了3次,教研组长和有经验的教师都提意见,不断改。她又在支教的学校上了一次。赛课阶段,团队教师有的提醒时间,有的处理话筒故障,有的联络城区学校去试讲。

“这一次课堂上抛出的问题收回来了,效果不错。”孙艳说。得了一等奖。她认为,这与团队协作是分不开的。

那段时间,其实很累,还在村小支教,但是孙艳觉得应该去尝试。这位语文老师甚至“不务正业”,带着学生搞科创,捣鼓出易拆试卷袋。师生从邮票的锯齿接口获得灵感,将试卷袋子封口做成锯齿,一拉就开。

“要做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到最好,至于结果如何,或者说因为其他因素而未达到,那也不会留下遗憾了。”孙艳说。就像上舞台前,她对阿雷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