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91期(总第322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构建多维课堂 激发学生潜能
《教育导报》2018年第91期(总第3228期) 导报三版

■何翠兰

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建构一个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呢?

一、让课堂处处有情

课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情感的调动,把他们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

导课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都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画面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并用问题:“周总理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为学习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中体现高尚品质的细节描写起到铺垫作用。

品读悟情。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境中反复品味,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三峡之秋》时,为让学生体会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的美,我收集了这几个时段的相关美图进行展示,直观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三峡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了他们品读文字的欲望。

课后续情。一篇课文的结束,并不是情感的终结,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续写、写读后感、扩写等形式使文本得到延续,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构建对话的课堂

课堂不应该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而应该实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

为实现生生对话,我经常设置小组讨论环节,为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学《体育颂》时,为让学生理解体育的内涵,我让学生分组学习文章2—9自然段,选择小组最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在交流环节,有的说体育是美丽,有的说体育是和平。……在充分的交流中,实现生生对话,达到对体育内涵的深入理解,也让学生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为实现师生对话,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教学中,我经常设置这样的环节:师生互讲故事,师生比赛朗读。……学生自信大胆地走向讲台,充分展现了师生对话的效果。

为实现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如果你是书中的某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去感受、体验。

三、让课堂实现开放

课堂应该是有无限外延的,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教室。教师应该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让课堂成为是无边无际的世界。

充分发挥预习功能。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好去找资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热情。

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作用。很多课文都是有外延的,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教材的这些特点,找到与其他书籍的切合点,因势利导地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比如,在教学《花脸》时,出现文中的“我”扮演关公耍大刀的情形,教师可以相机给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让学生对书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课堂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洞悉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并把学习语文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学识字时,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一切有字的物品;在写春天时,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细心观察花草树木、动物以及人的特点,切身体验春天。

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构建多维课堂,才能整合各种资源,使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西寺小学)